智能应用 影音
hotspot
ST Microsite

蓝湖策略读后感(1) :该出手时,要出手!

这两年看到台湾出版的本土财经书籍,终于跳脱「股市」与「网红」概念,更多关心产经议题的书籍,都是以台湾本土产业的条件做探索,非常值得大家参考。其中,清华大学工工系讲座教授,也是新任执行副校长简祯富所写的《蓝湖策略》,激起我很多想法,我把部分笔记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有人问我,未来两年经济成长看跌,现在半导体的投资必然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真的这样吗?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半世纪半导体业的发展经验,我们会知道半导体是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产业。

1970年代,半导体慢慢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而1970年代是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两次的石油危机,让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继续保有半导体等先进技术的优势。那个时代台湾退出联合国、台美断交,风雨飘摇的台湾想从小作坊的加工出口区演化为科学园区,半导体成为标的产业,「策略性工业」这几个字,那个时代的台湾人,大家朗朗上口。

1980年代,日本在存储器上超越英特尔(Intel),英特尔选择放弃存储器,专攻微处理器,也创造了个人电脑的盛世。1983年,准备接棒的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第二代领导人李健熙认为名列韩国四大财团之一的三星,无法只靠劳力密集的产业永续发展。

李健熙选择发展全球顶尖的存储器技术为目标,并积极吸引韩裔美籍的专家返国效力。没有1980年代后半期大跨步的半导体产业,李健熙没有底气在1993年推动「新经营战略」,也不可能有今天营收即将挑战3,000亿美元的三星电子。

1986与1991年,美日两度签署半导体协议,日本走跌,韩国的存储器产业取而代之,台湾的晶圆代工业独树一帜。这些大变革都是「拿今天,赌明天」,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台韩如何异军突起呢?从产业演化的脉动,可以推演过去半世纪成就斐然的企业都是「危机入市」的企业,工业大国、企业界因应大环境的改变,也可以推演为今日国家战略重要的参考。

台湾明明一手好牌在手,但却瞻前顾后,总是找一大堆理由证明「台湾并不完美」。我也认为经济看跌,地缘政治会带给经营更多的变量,台湾也许真的不够完美,但不至于束手无策,政界领导人平日不接触,关键时刻就做不了决策,这才是关键。

大家拿台积电新鲜人的高流动率说事,我想的是利用竹科广播「IC之音」的节目,让听广播的竹科人心情愉快地工作。谢谢祯富兄在竹科广播主持「蓝湖策略」的节目,他把在台积电、友达、联发科、臻鼎等企业学到的知识拿来分享,就跟分享软件一样。

我知道一个道理:「创造独到的知识价值很难,但复制这些价值很容易」,每周五早上7:30,欢迎收听FM 97.5,纯粹知识分享,不听可惜!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