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学术教育与技职教育的价值

学习与就业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两端,但愿台湾的高教界能够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为台湾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够帮助台湾产业升级的未来人才。(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从小受到传统文化「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的职业价值影响,一路从高中、大学、留美、一直念到不能再念的博士学位为止,27岁才开始真正全职生涯。求学期间,虽做过家教、实习、助教、研究助理等短期工作,都跟念书息息相关。比较起那个时代进入技职教育体系的同学,我们的就业年龄整整差了近9年,代表着一生九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时间。

前几天和一位产业界我非常敬重的长辈喝咖啡聊天,提到台湾高等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自以爲高尚的大学公开说「X大不是职业训练所」,他深深不以为然,我非常认同这位长辈的看法,这也是我在台湾职场见到人才落差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个大学如何看待学生的就职出路,和每个地域的历史文化以及对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KPI相关。

我念书时的大学景况和今天台湾高教的环境差异不大,高中生毕业后,大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也不清楚学系的内涵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大学的活动除了学生自主的社团活动外,大部分和学校系的关系就是「上课、读书、考试」,和产业、职业的关系互动几乎不存在。另外,因为大学研究所的广设,大学成为进研究所的中途站,更增加了以前没有的研究所补习班教育,虽然网络有更多职业信息、社会有更多元的思维,台湾的大学生并没有因此更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到了美国念博士学位时,虽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读书考试外,最大的差别是对职业、产业的体验和浸润。也许因爲身在产业蓬勃的硅谷,我在研究所的时候就有强烈身在产业的氛围,几乎每个教授都有深刻的产业经验,所以即使在一个研究型大学,却像是身在一个「技职」学校中。

毕业后工作不久后,搬到柏克莱50英里以南的南湾区,发现住处旁的史丹福大学更像是个「技职」大学,也深以能够创造产业和就业能力为荣。

20多年后,当我陪着小儿子访问申请到的大学时,发觉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参加的每个大学系所,都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各样的数据说明科系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比例,甚至有些细到进入的产业、地域、和公司。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教育的出口是「就业或创业」,可是为什麽台湾有些高等大学会义正词严地觉得自己不是「职业训练所」?是否因爲许多知识份子,如同我小时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迷思于「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的职业价值?

最后分享一段我年轻工作时,一个资深美国同事告诉我的比喻:「我们的教育、学习,不应该像是一条猪,不断地吃许多食物,等到养得胖胖、无法再塞进食物时,只能成为屠夫刀俎下的祭物;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是人,吃进食物后,要能够移动,将食物转化的养分,发挥在移动中,也从移动中,发觉食物的需要,再进食吸取养分。」

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就业,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没有价差的两端。但愿台湾的高教界能够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为台湾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够帮助台湾产业升级的未来人才;而台湾的产业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与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绩、学历任用只会读书考试的纯知识人才!

台大电机系1981年毕业,获加大柏克莱分校电机电脑博士。旅美期间曾任林肯国家实验室与HP资深研究员,离美后曾陆续于特许半导体、华邦与世大集成电路任职,于1998-2005年间于台积电担任研发处长,负责0.18/0.13微米与65纳米先进制程研发,2005年赴美负责台积电美国研发计划及先进技术客户合作专案,2012年转任台积电研发基础工程处及先进技术管理办公室处长迄今。曾获14届国家产业创新奖-研发管理创新奖及行政院92年度「杰出科学与技术人才奖」。热心于台湾年轻人的教育与职场问题,积极投入均一教育平台、为台湾而教等教育公益的推广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