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加持 劳安迈入新纪元 智能应用 影音

技术加持 劳安迈入新纪元

  • DIGITIMES企划

所谓的「安全防护」指的是将工作中的每一项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在了解其严重性后,透过安全防护机制让其发生率控制在容许的风险范围内,将可使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大幅保障。图片:Omron
所谓的「安全防护」指的是将工作中的每一项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在了解其严重性后,透过安全防护机制让其发生率控制在容许的风险范围内,将可使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大幅保障。图片:Omron

「劳动安全」基于人权议题,逐渐受到相当的重视,于是职业安全的保护,也跟着成为重要话题。除了表单与规范的整并及制定,如何透过安全元件及回路的设计,让劳工安全获得更大保障,未来更是重要。

2014年7月3日,《职业安全卫生法》正式上路,扩大劳动安全保障的范围,让从1974年起实施的《劳工安全卫生法》具备对劳工更完整的保护。本次修正定名为《职业安全卫生法》,特别针对石化业和从事制造、使用危害性化学品的高风险产业,订出「六轻条款」并加重罚则。

随着工厂自动化逐渐成为显学,现场的安全性也变成一项重要的学问,如何强化人与机器协作的安全性,会是持续进行的重要课题。(图片:ABB)

随着工厂自动化逐渐成为显学,现场的安全性也变成一项重要的学问,如何强化人与机器协作的安全性,会是持续进行的重要课题。(图片:ABB)

未来,高风险产业必须定期实施风险评估,若发生火灾、爆炸、中毒、崩塌等工安意外,最重可处罚3,000万元罚锾,并可公布违规单位的事业和负责人名称;厂房风险评估未过关,可处以停工,改善后才能复工,否则将处3年以下刑责。

近年来台湾劳动环境丕变,许多条文已不符国家社会发展现况,经劳动部多年来之沟通协调,整合各方意见后,终经立法院三读通过,由于职安法附属法规多达58种,为利尽速推动采用分阶段方式施行,第一阶段系以现行规定修正部分为主,于2014年7月3日施行,第二阶段则针对新增制度及措施部分,将自2015年1月1日施行。

2015年1月1日施行之第二阶段新措施,则包括建构机械、设备、器具验证、化学品登录及分级管理制度、兼顾母性保护与就业平权之母性健康保护措施,及增列高风险事业之定期制程安全评估等监督机制,期藉由源头管理及风险分级管理机制,提升我国安全健康劳动力。

近年来「劳动安全」基于人权议题受到重视,职业安全的保护,亦跟着成为重要话题,加上近期六轻等厂商多次重大工安意外,也让台湾不得不再次重视相关议题。

从1989年开始,欧洲针对劳动环境制订出相关安全规范后,日、韩等东亚发展国家,也跟着这股风潮订定相关配套机制,虽然相关规范大同小异,但亦可从中发现劳动安全的思考,已在工业化发展国家中逐渐成熟。

推「果」至「因」  零危险成劳安新思维

过去传统台湾对劳动安全的思考,主要思维从结果论的「零灾害」论点出发,缺乏事前防范的思考;近年来,对于劳安的思维逐渐调整,前置防护安全的「零危险」思维成为显学,让台湾的劳动安全从过去的事后补强前进到「事前预防」的防范想像,从「果」追究到「因」,「只要因不存在,果就无从发生」。

因此如何在前端将「风险」降至最低的思维,才是目前主流劳动安全意识的最重要课题。当然,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将劳动安全的风险,直接进行评估管控。

所谓的「安全防护」指的是将工作中的每一项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在了解其严重性后,透过安全防护机制让其发生率降到最低;虽然说在进行安全防护机制的设计后,并不完全能达到百分百的安全,但发生率控制在容许的风险范围内,将可使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大幅保障。

台湾自2009年开始推动机械器具强制验证制度,但产业界缺乏意识的原因,主要仍在于业者无法意识到劳动安全的必要性,而国际安全相关规范,仅针对个别产品安全(C类标准)有针对特定机械明确规定安全机制,对于特定机械以外的设备机器,虽然有众多国际安全标准可参考,但繁杂的条文叙述解读不易,只能靠「已知概念」的程度去对设备供应商要求,这也是造成目前业者在劳动安全上仅存在最初步认知的困境。

不论是劳方或资方  须重新重视劳动安全

专家分析,目前国际安全规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除了前述所提的C类标准外,第二个层次为「群组安全规范(B类标准)」,其中包括「安全面规范」及「安全装置」;而最基本层次的,则是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风险评估(A类标准);但不论劳方与资方,都需要重新建立关于劳动安全的认知。

针对资方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生产制造环境」;而相对于资方,与劳方沟通同时需要更多的精力,主因在于因为一般操作型的劳工,并不知道甚麽是操作机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故安全的另一层思维是要协助劳工建立对危险的「认知」。

目前台湾厂商针对劳动安全的管理,多是以「表单」及「条文」来执行所谓的安全规范,这种做法并不能算错,只能说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因为表单及条文管理,仅解决了「人」的管理面可控制因素,但有关于机器所造成的误差与人为可能的误判疏失,并没有办法真正解决。

检视失效自趋安全  回路及元件均须强化

根据OMRON分析,造成工伤意外的原因,多为设备误操作的人为因素或是设备故障等机件因素,透过简单的安全元件或回路设计,就能达到解决工安问题的目的。

这就是「失效自趋安全(Fail Safe)」的思维:在安全机制失效的同时还能优先确保安全,而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基本上,不管是人的问题或机械的故障,系统都能确保劳动环境的安全,是形成主动式安全防护的最重要条件。要达成安全的目标,必须要在「安全回路」及「安全元件」的并行。

所谓的安全回路,其主要的特徵在于元件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在未确认安全时无法启动机械运转;在确认安全后才能启动机械稼动。相较于传统的危险侦测型系统只有在「异常」时发出信号,在安全元件故障时,很可能会被设备误认为「没有危险」而启动造成危害。

至于安全元件,重点则在于「安全确认型装置」。安全确认型装置设计思考的面向,强调的是将人员与危险隔绝的「隔离原则」,以确保劳动环境的安全,像是设有互锁装置的安全门开关、保持与设备安全距离的安全光栅及雷射扫描仪,以及防止危机发生的紧急停止开关及制动开关等,都是经由这类思考所发展出的。

当然,同样的机台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因素都会有所不同;甚至在相同的环境底下,也有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不同的危险。

从使用者到设备商  以安全设计整合对策

传统上,厂商在规划安全机制系统时,大都会考虑的是设置成本问题,因此如何以最适宜的模式且兼顾安全性,是系统整合必须要考虑的课题,这是以安全设计为中心,等于是在设计初期阶段,就开始进行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对策的制定;尤其是元件与回路的「有效性」的安全观念,基本上不同于一般顺序控制逻辑概念,所以必须特别设计。

专家举例,像是传统的认知中会将安全回路的信号直接指向PLC(可程序控制器)来控制停止的操作,「但PLC也会故障,透过安全继电器等设备,直接向回路下断电的命令,才是最安全的。」

因此,必须在可控制变因完全受到控制的情况下,才是最有效的安全控管机制;这也代表安全防护对策是可「定制化」的,唯有建立安全意识、整合认知,乃至于提升安全价值,透过最适化的安全设计,才能真正确保劳动安全。


议题精选-2017自动化/机器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