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发展策略规划-智能制造篇】勾勒智能制造科研创新之愿景蓝图 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Event

【全国科技发展策略规划-智能制造篇】勾勒智能制造科研创新之愿景蓝图

与谈人:望准科技处长苏宪奇(左2)、翔威国际总经理游俊桦(左3)、中方科技总经理邱培其(左4)、智炬科技总经理欧俋伶(左5)、益张实业总经理邱明鹤(左6)、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左7)、原见精机董事长苏瑞尧(右7)、东海大学副校长王立志(右6)、杰腾智能CEO徐绍钟(右5)、科技部前瞻司科长邹旻槐(右4)、台中精机总工程师陈灿辉(右3)、久允工业总经理赵敏光(右2)、东台精机总经理室经理苏金发(右1)
与谈人:望准科技处长苏宪奇(左2)、翔威国际总经理游俊桦(左3)、中方科技总经理邱培其(左4)、智炬科技总经理欧俋伶(左5)、益张实业总经理邱明鹤(左6)、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左7)、原见精机董事长苏瑞尧(右7)、东海大学副校长王立志(右6)、杰腾智能CEO徐绍钟(右5)、科技部前瞻司科长邹旻槐(右4)、台中精机总工程师陈灿辉(右3)、久允工业总经理赵敏光(右2)、东台精机总经理室经理苏金发(右1)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举世各国积极投入创新研发,找寻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以协助产业转型升级、维系经济发展动能。台湾在全球供应链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制造业更有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然而面对全球激烈竞争和多变国际情势,产业如何全面升级为智能制造,将是台湾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四年一度的全国科技会议即将在2020年举行,届时将订定未来四年科技政策发展方向,连带牵动科技预算分配,重要性不言可喻;科技部根据不同重要主题,筹划多场次意见徵集座谈会,以徵询民间意见。日前在台中举行「智能制造之科研创新与产业跃升」意见徵集会议,广邀产业、学界人士参与,来宾包括久允工业总经理赵敏光、台中精机总工程师陈灿辉、东台精机总经理室经理苏金发、益张实业总经理邱明鹤、翔威国际总经理游俊桦、智炬科技总经理欧俋伶、中方科技总经理邱培其、原见精机董事长苏瑞尧、杰腾智能CEO徐绍钟、望准科技处长苏宪奇,以及东海大学副校长王立志。

「智能制造之科研创新与产业跃升」邀请产业、学界人士参与,勾勒智能制造科研创新之愿景蓝图。

「智能制造之科研创新与产业跃升」邀请产业、学界人士参与,勾勒智能制造科研创新之愿景蓝图。

设置IRL分级制度,确保供需媒合门当户对

此次会议涵盖五个座谈议题,其中第一个议题,系以「着眼至2030年,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若欲确保国际竞争力」为前提,请与会者针对政府的产业发展策略与政策推动重点提出建议;在各界激荡下,产生了一些颇有亮点的建言。

做为在座唯一学界代表的王立志,提出了让大家深有共鸣的「IRL」(Intelligent Recognizing Level)构思。他指出,从自动化进入数码化,必须收集众多数据,但这些数据究竟如何分析运用,个中不仅牵涉到多种专业信息,而且也牵涉到企业自身的能力,例如有的正要导入MES、有的则推进到MES+或APS层次,能力不同,需要的协助就不同;建议政府成立IRL机制,把需求端(企业用户)、供给端(SI系统整合商)通通纳入,两边都按照产业别、能力高低做分级,如此未来彼此进行媒合时,才会「门当户对」,让大家都更容易找到适当的合作夥伴。

此外,邱明鹤提出的供需端媒合平台构想,也颇能切中产业界痛点。他表示益张实业介于中型到大型规模,在争取政府补助上较困难,而且对中型机械业者来说,一旦导入智能化设备,首要之务便是考量新设备的折旧问题、教育训练问题、与既有设备兼容运作问题,如何顺利吸收这些成本并转化为竞争力,有一定难度,所以很难从工业2.0阶段快步跃进到4.0。

邱明鹤接着说,因此益张实业先将工业3.5列定为努力目标,但实践过程中,仍足足耗费 5 年时间、投入大量预算,也仅换来有限成效。主因之一,在于该公司需要面对多元的客户、多元的设备、多元的系统整合需求,太多语言需要介接,以致沟通效率不易提升;他建议政府带头整合机械产业的需求端、供给端,透过单一平台桥接各种语言,使大家都在相同规格下运作,以减少沟通成本、快速推升竞争力。

陈灿辉提出,科专计划不应该是通过委员审查就结案,而必须继续发展下去、产生真正的实绩,况且审查委员会中亦应增加业界代表,更贴近实务面。游俊桦建议政府应协助中小企业建立IT幕僚,做为内外部沟通桥梁,消弭自动化或智能化专案推动过程的语言障碍。苏金发建议政府先从工业 2.5~3.0 等当前需求度较高的工具机先行推动,等到实现自动化目标后,再逐步迈向工业 4.0 智能化制造愿景。

整合国家资源,打造简易上手的基本检验模块

政府在推动智能制造之科研创新时,应将有限资源投注于哪些重点项目。综观所有意见,赵敏光提出的「基本检验模块」概念引发了最多的讨论,在现今中小型机械设备制造商,平时花费许多时间与资源去筛选不良品,所以建议政府整合国家资源,透过「AOI+IA」模式创造出简单入手的基本检验模块,先帮业者加速定位出不良品、实现「治标」目标,进而让业者有余力进一步解决「治本」问题(增加良率)。

尽管赵敏光的提议,确实契合多数业者的实际需求,但有若干与会者反映此事的困难点。邱培其指出,他所服务的中方科技,目前最重要的产品即是 AOI光学检测,但遭遇最大难题在于不同的产品、产业、制程阶段的「不良品」定义不同,欲打造通用的检验模块,以该公司的经验来看是「无解」。

另一方面,徐绍钟则认为政府以往在推动政策时,鲜少从数据应用、建立数据标准等角度去思考,实有修正必要,因为数据的串连性、可追溯性,未来将是提升制造品质的核心关键;此外建议政府协助业者建立网安机制,并设法让更多工程师利用数据尝试发想不同的应用创意。

欧俋伶建议政府应致力整合生态系,且避免将资源大量挹注于高科技产业,不妨拿出适当的资源,针对中部传统业者、尤其是根留台湾的行业(例如手工具、水五金、扣件等等),给予更多补助。

结合良性淘汰机制,带动前瞻研发成效

再者针对台湾智能制造的科研创新机制,点出亟待改善之处。苏宪奇谈到望准科技为导入 AOI 耗时 5 年,只因 SI 不愿提供定制化导入协助,于是被迫自行开发,中间走了很多冤枉路;可以预见今后走向 AI、乃至追求生产品质提升的阶段,又将面临找不到厂商协助的窘境,很需要政府、学界、法人协助突破。

苏瑞尧根据过往任职于工研院的经验指出,工研院预算来源为经济部,经济部的目标在于扶植既有产业,并不要求从事前瞻创新技术的研发,与科技部的业务目标不同。他主张政府应配置不同比例的资源于学术机构、研究法人、新创团队上,并建立健康的淘汰机制,鼓励良性的资源竞争,再搭配跨部会的沟通、形成共识,方能带动更好的前瞻研发成效。

苏金发说,来自需求端的制造业客户,视生产信息为机密。所以当他们采用东台的机器出现困难,都要求东台亲赴现场去协助改善,避免数据外流;因应现在各方提倡的设备预诊,他坦言东台必须结合工厂的产线、加工信息,否则发展不出符合需求端的智能工具机。建议政府趁着推广专案或平台的机会,出面拉进产业客户、使之愿意提供相关数据,让工具机业者获得足够的设计能量,产出真正能解决需求端问题的设备产品。

政府应积极补助企业投资新技术新设备,带动产业升级

接着请与会者献策,使政府知道如何借助智能制造化解高龄少子化僵局,另懂得运用诸如场域试炼、需求创造等做法,型塑更好的内需市场。

邱明鹤认为,政府与其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不如改采强国思维,摇身变成强势的推动者,强制要求制造业者采购新设备时,一定选用智能化设备,此举有助于政府展现更强力道,有效解决规格、协定上的分歧,顺势定义一些标准,确实带动出产业升级需求。

徐绍钟说,杰腾智能有部分客户来自新加坡,发现当地政府对新创团队的协助力道甚强,补助金额比台湾大,甚至做到强势主导、坐庄媒合,积极把新创方案推给市场用户;另值得一提,新创团队只须确保研发中心设在新加坡,之后就算拓展海外业务据点,政府也会补助。

我国政府可见贤思齐,尝试找出各产业领域中小企业所能承担的资源限制,一旦中小企业因投资新技术或新设备而超出限制,政府就适时给予补贴,协助中小企业突破限制,加速前瞻技术开发的进程。

凭藉共通性 AI 环境,一并满足产学界人才培育需求

最后由与会者剖析智能制造人才面的难题,并提出改善建议;其中以王立志副校长的建言,创造最大的回响。王立志表示东海大学近年来在全校推动「AI+」,并划分不同层级;Level 0 系指整体环境的建立,使全校使用者皆可共同享用 AI 开发资源,Level 1 侧重逻辑思维的培训,使用者仅需利用图像化开发流程,便可自动转换为 Python 或 Java程序码,到了 Level 2 即需结合领域知识,催生不同的应用。

他强调 AI 的重点不在技术,而是在领域知识,几十年经验谁也取代不了,就只差 AI 支持;未来就看是否由公协会出面整合产业与学校,使得有志发展智能应用的企业,有机会使用学校建立的 AI 开发环境,加快发展时程,更重要的企业内部不论研发、生产、品管、采购…等等各类职能人士,全都很适合善用学校的共通平台资源,增广各自的 AI 思维。

赵敏光则认为,在制造业界任职的员工,时间相对有限,不太适合参与特定的学位制课程,而需要接受类似谘询、师徒制传承的模式,由学校的老师指点迷津,一边做、一边学习,所以建议大专院校能提供这般产学服务。

苏瑞尧透露自己是学控制工程出身,而控制工程讲究系统性思维,他建议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应引进系统观点,如此再配合跨领域的训练,便可产出产业界所需数码化人才。游俊桦也呼应这个论点,主张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建立跨领域的思维,而非一味限制在自我的学习领域。
全程参与并聆听整个座谈会的科技部前瞻司科长邹旻槐,针对与会者踊跃提出建言表达谢意,并表示今后科技部将更加着重 T 字形人才培育,另在推广诸如产学联盟等专案时,也会把重点放在如何有效落地,而非一直开出新的政策;与此同时,他也期待借助产官学各界的串连合作,做好产业基础建设建设,并承诺将各个与会者提出的建言,纳进 2020 年全国科技发展策略规划之中。(赖威麟/整理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