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装置带动 软板需求上升 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物联网装置带动 软板需求上升

软式印刷电路板适用穿戴式装置。来源:jwxfpc.com
软式印刷电路板适用穿戴式装置。来源:jwxfpc.com

印刷电路板结合光学、电学、化学、机械、材料各种科学于一身,所有电子产品皆需使用PCB,因此素有电子产品之母的美称。此前,受惠于手机、平板的快速成长,PCB也随之水涨船高,享有一段荣景。然而,随着手机、平板成长趋缓,甚至衰退,也使得PCB的需求大幅滑落。

以台湾印刷电路板产业为例,根据工研院IEK研究报告及台湾电路板协会统计指出,2016年台商两岸PCB产值为新台币5,656亿元,较2015年衰退1.62%。

加成法微细电子线路制造技术。来源:ITRI

加成法微细电子线路制造技术。来源:ITRI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需求看淡,PCB的成长显然需要其他助力,物联网(IoT)堪称是众所寄望。物联网带动下的各种量小样多的利基型产品,包括无人机、AR/VR、穿戴式装置等,由于成长后进可期,因此日渐攫获PCB业者的目光。

软板可挠特性  适用穿戴式装置

拜物联网趋势所赐,各式各样小型、轻量化、高机能的电子装置纷纷现身,对于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的需求日渐增多。

软性印刷电路板可简称为软板,是由软性铜箔基(FCCL)和软性绝缘层使用接着剂贴合而成,具有配线密度高、轻薄、可弯曲、可立体组装的优点,可满足物联网装置的要求。基本上,由于软式板具有薄且软的特性,因此在电子产品持续要求更薄更小之下,可以预见软板的成长力道颇有后劲。

例如,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穿戴式医疗装置市场也日渐蓬勃。此类用于监测、收集包括心跳、血压、血糖、心电图(ECG)及肌肉运动等各类生理状态数据的装置穿戴于人体,而软式电路板(Flexible PCB)可以让穿戴感受更舒适,因此软板在医疗照护领域颇有发挥空间。

整体而言,有别于大多数电子产品内的印刷电路板为硬式电路板,穿戴式装置则多采用软板,例如,以往动态心率监控器等可携式医疗装置,多是采用肩背或腰系的配戴方式,而穿戴式装置直接接触柔韧且具可移动性的人体,因此必须用到软板。

此外,由于装置小型化,电路密度高,再加上电路板的形状通常是圆形或甚至特殊形状,因此必须使用软硬结合板的设计,利用可挠与摺叠的软式电路板连接硬式电路板,如此能增加组装的弹性,让硬式电路板占用最少空间,软硬结合板得以符合产品的内部安装尺寸。

软板在穿戴式及其他物联网装置的使用愈来愈常见,现在,除了既有的软板材料技术外,因应穿戴装置与其他物联网装置的需求,也开始出现一些新型软板产品,例如伸缩软板(Stretchable FPCs)、可生物分解软板(Biodegradable Printed FPCs),以及感应器内藏型软板(Pressure Sensitive FPCs)等,这些新产品都是在软板材料上寻求改变。

其中,伸缩性软板就能应用于智能衣所使用的纺织科技,其弹性伸缩率应用在人体各部位,分别有不同的要求,皮肤表面所需的伸缩率约在15%以下;使用在人体关节部位的穿戴产品,伸缩率则高达50%。

装置体积微小化  PCB技术挑战多

针对软性印刷电路板,工研院所开发的「加成法微细电子线路绿色制造技术」可满足于2D平面或3D曲面上制作微细电路的需求。相较于目前大部份电子线路制作使用的微影蚀刻制程技术,不仅耗费大量能源且材料利用率不佳,工研院的「加成法微细电子线路绿色制造技术」核心包括2D精密转印技术、3D曲面雷射加工技术、前驱物触发胶体材料及线路金属化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使其可因应基板形状进行线路产生、活化及金属化等制程,完成于2D平面或3D曲面上制作微细电路需求。

此技术可取代传统微影蚀刻制程,最多可缩减约80%的能源消耗量且材料利用率最高可达95%左右。目前该技术已导入软性印刷电路板、触控元件及天线等产品制作。

此外,随着物联网移动设备的轻薄短小化,软硬印刷电路板各式产品大多进入到15?20µm线宽需求,对于细线化要求增加,对于电流负载也与日俱增,而采用可降低成本的印刷法及半加成法为细线化重要方向,然而过去此种方法形成的电路剖面是半圆形,深宽比不足,以致于无法应用于高密度产品。

日本印刷大厂SERIA公司与工研院与共同开发深宽比达1:1以上的印刷式半加成导线制作技术(High Aspect Ratio Semi-Additive Process;HA-SAP),适足以解决相关问题。此技术结合高速印刷制程,突破高容量电路的瓶颈,其所制作的铜导线侧壁垂直度几近90度,可提供高电流承载、兼容现有电路设计。

另外,物联网装置所采用的电子元件尺寸持续缩小,但同时又需增加功率来满足设计与功能性要求,因此使得PCB热效应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

基本上, PCB除了做为乘载电子元件的基板之外,也透过导线将这些元件连结在一起,以达到所需的系统功能,因此,PCB上电性与热传导的相互作用必定会影响其效能与可靠度。然而,在封装或系统中,芯片常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温度上升的现象,或甚至会在系统中出现「热点」。

因此,明确研判PCB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才能知道系统元件是否会如同设计所预期地正常运作。此外,PCB板上的功率消耗及散热路径也必须详细的评估,才能确认电子元件的有效性与功能性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受到影响。

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软件公司Cadence建立的Thermal Network方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此方法是利用热参数来代表各个固体元件的热传特性,再与流场热模型结合,以进行系统级热分析。

PCB导入智能制造  因应产品多样化

除了个别技术上的进展外,物联网的兴起也凸显了智能制造的必要性。随着电子产品市场成长推力从手机、电脑等大量量产型产品过渡到「多样」的物联网装置,PCB做为关键零组件,势必也得从标准规格的大量生产,转向「少量多样」与「多量多样」特色化的生产模式,而传统的自动化设备已难因应现有需求,PCB产业必须加速朝智能制造迈进,才能快速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

针对趋势转变,台湾的PCB协会、研华、迅得等业者已联手推动共同通讯协定、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协助台湾PCB产业迈向工业4.0,使PCB业者的接单范围可不再局限于迈入成熟期的3C电子装置,进而积极掌握新兴物联网市场的商机崛起。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