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运筹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 智能应用 影音
Event
member

两岸运筹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

支持大陆台商生产之采购运筹模式建置策略。
支持大陆台商生产之采购运筹模式建置策略。

「境外航运中心」、「亚太运筹中心」、「全球运筹中心」,想必多人一定非常熟悉这几个名词、政策目标、产业愿景。这段为期约20年的台湾产业历史,多数人亲身参与也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回顾历史也思考在大时代巨轮下的下一个产业典范转移。

台湾从亚太运筹中心到全球运筹中心

两岸生产运筹策略地图。

两岸生产运筹策略地图。

两岸海运快捷去程规划与效益比较。

两岸海运快捷去程规划与效益比较。

基隆-苏州海运快捷运输与零件代理商以香港转运之优势比较。

基隆-苏州海运快捷运输与零件代理商以香港转运之优势比较。

华南、华东两岸海运效率比较表。

华南、华东两岸海运效率比较表。

亚太营运中心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在1993年提出,当时经济部部长萧万长采纳了这个想法,以「亚太营运中心」推动作为政府的经济政策与产业愿景。

1995年1月,行政院第2414次会议通过「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其政策目标分别是改善台湾经济体质、调整经济结构。所谓的「营运中心」是指六项专业中心,包括制造中心、海运转运中心、航空转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和媒体中心,其计划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以大陆为腹地,建立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

但随政党轮替和接踵而来国际金融情势的变化,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推动并未如预期中顺利,2000年当选的陈水扁总统搁置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他认为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家竞争优势不在传统劳动力,而在智能、知识技术,提出「营造台湾成为全世界高科技制造服务中心」的经济发展构想。

陈水扁认为,「亚太营运中心」以大陆为腹地,将使台湾经济「大陆化」,限制台湾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优势,因此主张把台湾营造成为「绿色矽岛」,与全球高科技制造及服务中心,即所谓的「全球运筹中心」,这样可以避免台湾经济的「大陆化」,从而增强与欧美高科技国家的经济联系。

民进党执政后,「经建会」为落实民进党政府「全球运筹中心」主张,整合经济部原「AB计划」(A计划是鼓励大型国际电脑企业,在台湾建立BTOB供应链;B计划则是鼓励台湾信息业者建立本身供应链)及加入新规划「CDE计划」(C资金,D物流,E研发设计协同作业),扩展为「全球运筹发展计划」,即建立示范性的全球运筹信息共同交换平台,进一步强化台湾电子运筹全球竞争实力,达到「台湾接单,全球获利」目标。

不管亚太营运中心或全球运筹中心,政策设计上均有其荒谬的假设与逻辑思维:「亚太营运中心」太局限在地图上距离的远近,与自我为中心下之亚太航线地理中心点假设;未思考所学习模仿香港、新加坡发展背后的市场因素,运筹中心与所属经济腹地之依存关系,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面融合与互动,两岸政治议题与历史无法解决的国共问题、主权问题,从一开始已决定了这政策的命运。

「全球转运中心」高估台湾的产业优势,并忽略了台湾制造业核心价值问题,以代工为主的台湾制造业,如何有能力影响全球经济与支持台湾发展成为全球转运中心?其政策在服务去国内化之意识形态时也已注定失败。

两岸航运的基础架构:境外航运中心与海峡两岸海运协议

自1987年开放台湾与大陆两地间接贸易以来,已经25年头,两岸海运直航的逐步推动历程如下:

1. 自1997年4月起实施「境外航运中心」(大陆方面称为「试点直航」),准许两岸权宜籍船于高雄港与大陆福州、厦门港间直航,但限于载运转口货。2001年10月扩大「境外航运中心」功能,准许加工范围延伸至各类免税区及实施海空联运等。

2. 2004年5月公布「海运便捷化措施」,进一步扩大「境外航运中心」的功能及范围,实施港口从高雄港扩大至台中港及基隆港,并可与大陆各开放港口间直航,但只能载运从大陆或台湾输往第三地,或第三地输往大陆或台湾的「国际货」。虽然两岸海运直航在此时已局部推动,但因限制极多,两岸进出货载运仍需弯靠第三地转运,且国轮不能参与,因而有迫切需要推动两岸海运直航,消除各种不利于航运及经济发展的不合理限制。

3. 两岸于2008年11月4日签署「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在两岸海运上作出重大突破:
(1) 两岸航商所有在两岸登记的船舶,可以从事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
(2) 两岸航商所有在香港登记的船舶,可比照从事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
(3) 目前已经从事境外航运中心运输、两岸三地货柜班轮运输及砂石运输的两岸航商所有的权宜籍船,亦可参与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

目前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下,国际航商是无法载运两岸货物直行于两岸港口,这是刚开始协助客户在建构两岸运筹机制时百思不解,为何台湾到华东(上海)、华南(香港)海运运输效率有如此显着差异。虽说基隆到香港距离较近,但以目前轮船基隆到上海也只要一天多一点时间,所以华南海运效率高于华东之原因,在于轮船的选择较多、港口与通关效率较高所致。

以香港为中心的两岸半导体零件运筹代理现况

现阶段大陆信息电子产品制造产业聚落已成形,以华北、外资聚集的华东长江三角洲、以及华南珠江三角洲为主,皆是当地信息电子产品制造业的重镇。产业供应链的发展也推促台湾半导体代理商,积极布局大陆,就目前代理商而言多选择香港作为转运中心,以陆运配送大陆内地作为主要运输模式。

其选择香港作为转运中心主要原因为:
1. 许多欧美半导体原厂均在香港设立亚太分公司或办事处。
2. 香港有高效率的海关作业与便捷机场及港口服务。
3. 开放的国际金融服务与完善法令规章。
4. 配合大陆快速发展的内陆运输,其幅员遍及长江流域。
5. 大陆与香港、澳门的零关税协议,与珠三角口岸间发展成熟的便捷保税物流业务。

所以,在半导体价值链的关键要素,无障碍的外汇操作、便捷的运筹服务、制造中心厂客户聚落影响下,台湾虽拥有全球半导体主要生产制造基地与亚太最具竞争力的零件代理产业,却无法使台湾成为半导体零件转运中心。

企业应建立以台湾为主之采购运筹中心,统合两岸运筹与物流发展

综合以上讨论与历史回顾,两岸三通已逐步落实中,虽说政治的议题总是无奈与不耐,但相信所有不利两岸发展之因素将随大陆的改革开放与人民经济的改善而逐步消失。

在油价高涨与大陆、台湾地区人工薪资3年内黄金交叉之时,台商制造中心及转运中心移回台湾已露出一丝曙光。因应两岸未来更加紧密的商业互动与市场发展,台商企业应积极进行两岸双制造中心策略。大陆基地以服务大陆市场需求为主要生产目标,积极投资台湾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生产中心,以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满足欧美市场需求,并建立采购运筹中心以统合两岸运筹与物流发展。

亿科国际在经济部「物流支持制造与流通营运之运筹模式」计划辅导下,积极协助电子制造业发展采购运筹中心,以建构信息透通、快速反应之两岸运筹作业与供应链电子化管理平台(E-HUB),并以联盟共乘模式推行每周定期之基隆-苏州两岸海运快捷服务,形成运筹与物流紧密结合的统合性服务,以协助电子制造业掌握两岸产业发展新趋势。(本文由亿科国际业务协理何政勳提供,DIGITIMES整理)


商情专辑-供应链管理与数码转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