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型机器人导入弹性十足 UR落实自动化愿景 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Event

协作型机器人导入弹性十足 UR落实自动化愿景

UR代理开发经理卢彦亨表示UR从2001年在丹麦实验室中发想协作机器人的可能性,至今已有5大系列机器人与周边产品。
UR代理开发经理卢彦亨表示UR从2001年在丹麦实验室中发想协作机器人的可能性,至今已有5大系列机器人与周边产品。

工业机器人是自动化领域中相当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产线与仓储系统中,Universal Robots Channel Development Manager卢彦亨在「跨越自动化的鸿沟」演讲中引述2019年世界机器人报告,他指出2013至2018年间,全球工业机器人就成长了1.37倍,而且前7大使用国家都在亚洲,其中台湾名列第4,可以见得台湾产业的使用量已经呈现高速发展。

此报告同时也针对协作型工业机器人(cobot)的市场进行分析。报告里指出,2012年问世不久的协作机器人虽引起业界关注,安装的数量仅占3.24%,直到2017年全球安装数仍只有11,100台,但2018年此设备却出现大幅成长,安装数量逼近14,000台,年成长率高达23%。

对此趋势,卢彦亨指出制造业环境剧烈变动是主要原因,他表示过去的制造业是大量生产、设备功能单一且固定,且机器手臂与操作者必须分离作业,但现在市场已走向少量多样,快速换线生产成为常态,此一趋势也反应在机器手臂上,在产线中,人机协作的概念需求逐渐浮现,传统工业机器手臂已难满足产在线的所有需求,更具弹性的协作型机器人乘势崛起。

对于协作型机器人的崛起,卢彦亨指出新技术的出现不外乎既有产品功能不足与市场新需求出现等两大因素,工业机器手臂也是如此,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痛点则在于占地成本、学习曲线、服务收费都过高,这三大因素不仅让中小型制造业者因无力负担,诉求高灵活性生产的3C产业也会因其弹性不足,而只能将应用局限在部分领域,无法全面导入。

相较之下协作型机器人不仅弹性更高,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更为理想,因此在需要人机协作的制程环节中,此产品会是更佳选择。卢彦亨表示,协作型的体积与负重也会因机型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多适用于50~130厘米、3~16公斤的作业环境中。

至于在产出方面,协作机器人在简单流程的速度与真人接近,同时具备稳定的产能与品质,因此在与真人协作时,可由机器人负责高重复性工作,作业员则可从事复杂、精巧或高价值制程。不过卢彦亨也提醒业者,虽然协作型机器人诉求可与真人共同工作,不过在上线前仍须明确定义双方的工作空间与互动方式,如果要让协作型机器人执行高速或高危险工作时,在工安前提下,轻隔离措施与安全扫描仪仍是必要。

随着消费性市场的快速变化,更具弹性的工业机器人方能为制造业者打造最适化产线系统,卢彦亨指出,Universal Robots创始人Esben Østergaard从2001年在丹麦实验室中发想协作机器人的可能性,之后成立公司,至今已有5大系列机器人与周边产品,在此一领域的全球市占率超过50%,包括汽车、食品、电子与半导体等产业都有实际应用案例,未来Universal Robots将持续投入研发,进而落实「人人都可实现自动化」愿景。(周建勳整理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