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成功在观念、人才与决心 智能应用 影音
TERADYNE
Event

智能制造 成功在观念、人才与决心

台湾与大陆都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架构;早期台湾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全力发展民生制造产业,打拼出世界的经济奇蹟,紧接着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后,台商纷纷前进大陆,开创产业的第二春,而大陆则祭出优势人口红利、低廉土地及租税的减免等措施,磁吸全世界的制造业进入市场,让大陆快速发展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随着消费意识抬头、市场的高度竞争;制造业由「大量生产」,迈入了「少量多样」,甚至因为科技与技术的竞赛,进入了更残酷的「高规低价」战场;人力成本与自动化,是这段时间以来,制造业全力投入改善的方向,直到近年AI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开启了制造业另一个崭新的桃花源。

智能制造概念于1950年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及1956年「达特矛斯人工智能研究计划」发迹以来,搭着演算法、大数据与强大的硬件运算能力的技术突破,开启了人工智能的长足发展,智能制造也成为制造业全面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智能制造的观念革命

如果深入了解台湾的制造产业,就能理解制造业的几个重要发展历程,5、60年代开始进入代工制造市场,生产工厂牺牲环保、劳工、法令等一切可能影响成本的要素,低成本就是竞争的王道;这样的观念一直是制造业根深蒂固且难以撼动的基本理念。

即使进入了21世纪,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但是两岸制造业造成的人力与污染问题,已达到「动摇国本」的地步;空污、水污染、温室效应都是具体发生在我们身侧的例证,也严重到危及健康甚至生命;大陆智能制造及台湾的工业4.0,要能够协助制造业跨足新的境界,首先就是摆脱传统的成本观念,才能真正有效达成制造的昇级与蜕变。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对于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的观念,尚停留在自动化升级的机器人思维,尤其是政府推动的「一例一休」政策,导致组织人事成本增加,企业主更期盼打造一个机器人生产的关灯工厂,让这些烦人的法令及劳动议题,抛到脑后。

其实智能制造是一个攸关生产制造脱胎换骨的重大工程,所涉及的层面与技术十分多元,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绝不是简单的自动化升级就可以克尽全功,尤其在导入智能化的过程中,必须「穿着衣服,改衣服」,更是一项艰钜的挑战,企业主如果不能建立清楚的观念与认知,就很难启动改变的枢纽。

智能制造的架构与发展

2016年3月,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对奕,成为举世的焦点,结果AlphaGo以四比一胜出;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拟人的思维及犯错改正的学习进化模式,赋予了智能制造的自主决策基因。

人工智能必须建立在多项跨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基础之上,同时也结合消费者需求及量身订做的商业趋势,这都是传统制造「先生产、后销售」所无法跨越的瓶颈。

以往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分段式机制,已经在人工智能整合的技术中融为一体;而这个繁复的改造工程,将结合数据数码化、信息系统的及时分析与判读、多元智能的决策,同时也将融合传感装置、演算法、大数据、互联网、影音识别、工业通讯、云瑞技术、硬件运算等等的先进科技与软件的结合,才能完成。

台湾中小企业在导入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机台设备信息蒐集的问题,也会面临不同通讯协定无法互动的因难,工厂环境、网络效能、精准传感等投资,更可能造成成本的上扬,因此,企业必须审慎评估,并且设定导入的时程与阶段化目标。

制造业在人工智能的投入上较之服务业工程更为浩大,虽然这绝对是一场成长蜕变的企业变革,但是,面对全球的制造转型,为了长期的经营优势及与消费行为无缝接轨的目标,智能制造是一个挑战严峻,却不容逃避的必由之路!

资源整合与人力资源决定成败

未来只有两类人才能够在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环境中独领风骚,第一、能整合资源的管理者;第二、开创新商模及落实推动的执行者。

因此,在智能制造的工程中,企业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整合相关厂商与人才,藉由制造流程的盘点,及制造理念的变革,整合消费与管理的市场及未来机制,让生产不再是生产,而是从制造的单纯机制中,除了投入产出、良率、交期的基本效能外,更要做到差异化、量身订做及接轨物流、售后服务的全程管理循环。

因为智能制造的革命,制造相关人力资源也将会面临重大的调整,技术及软件人力将会是这波变革的生力军,企业如何延揽人才,同时寻找配合服务厂商,将会是成败关键!

企业主的决心

台湾产业转型昇级一直是产官学界关心的焦点,面对新兴国家来势汹汹的竞争,及2017年以来欧美不断高涨的保护主义,传统的代工生产模式,除了遭遇国际政治及市场与成本的多方压力,又面临全球人工智能的竞赛。

我们的产业就像武侠小说中行走江湖的侠客,如果不能快速打通任督二脉、蜕变重生,就会陷在代工及低成本竞争的泥沼中,将有可能被挤出主流趋势,并且逐渐在竞争的洪流中被边缘化或是自废武功、退出市场。

20年前企业风行的ISO品保制度及工厂MES的导入,多数中小企业很难适应,因为工厂的管理问题重重,人治的色彩重于制度,以致于组织抗拒改变,即使完成了规划与系统,能落实执行的也不多。

台湾早期企业赖以为傲的灵活权变,是在区域市场及成本竞争的游击战架构下衍生,当运筹帷幄、全方位整合的正规作战成为商战主流,台湾中小企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这也是台湾经济向下沉沦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要改变这个现象,所有的制造产业必须迎战人工智能与制造系统融合的变局,而这个挑战必须由企业主亲自披挂上阵,下达决心并督军奋战,才有成功的机会。

两岸智能制造的竞争与合作

政府启动南向政策,但是大部份台商,还是守着大陆的生产基地,因为语言、文字、基础建设及庞大的内需市场仍具有高度吸引力,以成本竞争为主的台湾制造业,在成本高涨的压力下,面临生存挑战;而智能制造恰好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长期的解决方案,藉由管理、技术、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整合,才能跳脱以往的生产思维,重启新机。

企业面临全球人口红利消失及多元价值与消费的趋势,同时各类推陈出新的产品,已陷入产品研发创新超越人类需求的盲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两岸产业都同样面临科技与技术的冲击,技术与人才的交流,能够合作互补,而国际合作更能快速引进新观念与新技术。(本文出自104资深副总经理晋丽明,DIGITIMES编辑)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