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定新创医材查验规范 加速实现无所不在健康照护 智能应用 影音
Mouser
touch

订定新创医材查验规范 加速实现无所不在健康照护

台北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贵认为,意欲藉由IoT穿戴装置或新创医材,及早实现无所不在的医疗照护情境,让民众真正感受到个中效益,则有赖卫福部加速底定查验登记规范。
台北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贵认为,意欲藉由IoT穿戴装置或新创医材,及早实现无所不在的医疗照护情境,让民众真正感受到个中效益,则有赖卫福部加速底定查验登记规范。

近几年来,举凡新创医材、穿戴式装置相继蔚为新宠。究其主因,在于新创医材提供不同以统的量测方式,却不失医疗精准度,接着结合物联网(IoT)技术,透过穿戴方式,使人体生理信号得以被持续量测,实现无所不在的健康照护目标;值时高龄化社会成形之际,藉由IoT、新创医材的串接,可望交织为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情境,自然有卖点可期。

然而上述议题延烧至今,其实已有相当时日,但目前被各界勾勒种种美好情境,犹未具体实现,也就是说,大多数健康照护的需求者,还未感受到新创医材的效益。

台北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贵认为,结合新创医材与IoT的健康照护模式,毋庸置疑存在莫大利基,比方说现今在江苏地区工作的台商或台籍干部,已突破百万人,他们只要借助带有IoT概念的穿戴装置或新创医材,将个人生理信息持续传回台湾医疗照护机构,等到每3个月返台期间,即可由这些机构迅速精准地安排健诊或医疗后续处理,此即为IoT for Healthcare或IoT+Healthcare的绝佳案例。

但这般理想模式迟未成形,症结点来自技术、法规等两大层面。针对技术部份,李仁贵强调,医疗照护的初衷,离不开人性关怀,故量测方式应以不干扰使用者为原则,假使要求长辈每天必须操作7、8种冷冰冰的量测装置,自然容易导致使用体验不佳,必然降低市场接受度。

理想的模式,应先由业者有效克服信号稳定度、个人身材差异、戴具的可挠曲与水洗等技术障碍,继而借助智能衣物,将传感机能埋藏其中,借此一举满足新创医材、IoT、不具干扰性的持续量测、无所不在等完整健康照护元素;惟此事涉及电子、医学、信息与纺织等4种不同的产业领域知识,实践难度较高,难免好事多磨。

无论如何,凭藉产学研各方技术能量,要想促使智能衣物品质趋于稳定成熟,进而达到商品化地步,终将不成问题;但眼下更大的挑战在于,透过新创装置取证的模式无前例可循,由此所采集的数据,不管是心跳、血糖、血压或其他项目,能否为医疗院认可采纳?实为一大问题,意欲有所突破,关键在于法规认证,且世界各国都面临相同考验。

美国低风险医材认证机制  值得台湾借镜

李仁贵指出,美国FDA为解决这道难题,特别设计低风险医材认证机制,意即只要经由具有ISO 13485品质系统的GMP厂所生产的新创医材,包括用于计步,量测心跳、睡眠品质或情绪压力的装置,乃至LED面膜,业者仅需针对量测正确率提出数据,FDA即采取信赖原则,允许上市贩售,后续若遭逢客诉或经查有虚报情事,再予以取消资格。

反观台湾,尽管新创医材及生技制药,一并被纳入5+2创新产业,是政府亟欲扶持发展的标的,但因为尚未出现像美国的低风险医材认证机制,以致迄今仍存在诸多瓶颈,新创公司要想结合学研界研发能量,促使产品成熟落地、臻至商品化,最终量产并上市贩售,必须历经复杂的认证程序,以二、三类医材的审查程序而论,至少历时一年、甚至更久,未到结局出炉,即可能导致新创公司提前铩羽而归。

李仁贵表示,对于有志发展IoT穿戴装置或新创医材的业者,普遍认同产品落地之前,一定得接受查验把关,且审查过程不容便宜行事,因此众家业者的迫切渴望,绝非冀望政府开后门,而是及早形成让大家可接受的规范。

在此前提下,他建议不妨由财团法人医药品查验中心(CDE)出面成立专案办公室,致力营造新创医材的法规路径,好让相关游戏规则及早底定。

如此一来,新创业者便可善用科技部「生技学研创新旗舰计划」、经济部技术处「产学研价值创造计划」等辅导资源,加速打造高品质且可商品化的新创医材,最终通过卫福部的合理查验登记程序,借此缩短Time-to-Market进程,让社会大众真正体验智能医疗照护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