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plePay进入台湾 谈台湾金融科技发展策略 智能应用 影音
Vicor
Event

从ApplePay进入台湾 谈台湾金融科技发展策略

近日美国苹果公司(APPLE)透过律师事务所向金管会申请ApplePay移动支付许可。一时之间支持与反对的声浪大作。前行政院长张善正在听取金管会「台湾金融科技白皮书」的报告后指示,「若无漏税疑虑,尽速开放ApplePay。」并于卸任前同意有条件开放。但是在讨论台湾金融科技发展策略时,是否需要针对某一家外商的申请做出指示,值得讨论。这也凸显出,台湾在金融科技政策与实务推动上缺乏整体战略的窘境。报载四大金控争先恐后,频赴上海争取ApplePay在台业务的代理权,更显得台湾金融业在金融科技业务上的真空与对国际大厂的依赖,也让金融科技新创公司面对严峻的挑战。

ApplePay入台引起的争议:该不该让ApplePay在此时此刻入台?

赞成立刻开放的人士认为:1.开放ApplePay可让国人与国外同步,率先享受金融支付服务的方便。2.有助于台湾代码化服务平台(Token Service Provider;TSP)的开发与应用。3.台湾是小国,小国没有不开放的权力。4.台湾金融科技产业应自行发展国际竞争力,要求政府保护,永远也长不大。

反对此时开放的人士认为:1.全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共只有6个国家开放ApplePay,台湾不必急于一时。2.移动支付的重要,在于可以取得第一手使用者的消费数据,这些数据对金融科技公司了解顾客行为颇为重要。3.ApplePay数据中心设在国外,导致台湾消费数据外流,不但有可能造成税收困难及国安问题,更可能让台湾金融科技产业失去主导权。4.台湾移动支付业者正在起步阶段,此时开放,苹果挟其国际大厂品牌与低价优势,将横扫市场,让台湾厂商还没起步就被消灭了。四大金控争夺ApplePay代理权,证明了支付业者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

一分钟读懂ApplePay

ApplePay是移动手机支付推动的最新尝试。历年来,多个国际大厂,如PayPal、Wal-Mart、Target、Google等,先后推出移动支付,但都没有成功。苹果本其一贯的成功模式:等同业尝试失败后,再以更简洁贴心的体验推出类似的服务。ApplePay将信用卡或金融卡数字化,并用一个加密储存付款信息的专用芯片取代卡片上的芯片或磁条,让iPhone或iWatch可以透过无线近域通信天线(NFC)与交易点的销售终端(POS)连结,达成交易。它和许多国家已经使用的非接触式支付方式类似,但苹果增加了双重身份验证(iPhone的触控身份认证和电子钱包)以增加安全度。苹果也强调他们不会追踪使用者的消费记录,消费记录将留在客户、供应商和银行之间。

大多数观察家都看好苹果以动态验证码(Tokens)保护使用者身份数据的交易模式与方便的使用者体验,认为ApplePay应该会成功。

ApplePay入台的影响

赞成和反对让台湾成为全球第七个使用ApplePay的国家都各有道理。ApplePay是金融支付使用者体验的典范,让民众率先享受电子支付的方便,对便民与金融科技的普及都有帮助。但说台湾是个小国所以没有不开放的权力则没有道理。台湾人口虽少,2015年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GDP名列第21名,不能算是经济小国。

金融产业在全世界各国都是高度监管的产业,自然不是非开放不可。这也是为什麽经过苹果2年多的努力,在今年2月与4月大陆与新加坡加入之前,只有英、加、澳大利亚等3个和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在去年才开放使用ApplePay。台湾超商与银行分行林立,发展电子支付与金融科技主导的创新服务有其先天挑战;在国际大厂VISA提供免费TSP之下,要发展TSP服务根本不可能。ApplePay更夹苹果金弹优势,只收取0.15%到0.3%的手续费(是台湾业者的十分之一),台湾移动支付业者几乎没有能力与之竞争。

国际金融科技进入台湾的开始

其实,ApplePay只是国际大厂进军台湾金融业的前哨战,ApplePay以移动设备将信用卡虚拟化。并没有改变基本的信用卡消费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如何与电子支付机连结,收集使用者消费信息,透过大数据分析,了解使用者习性与需求,据以创造更好的金流与生活服务机会。

台湾发展金融科技产业的时机很短。过去几年全球已有超过400亿美元的创投资金流入金融科技新创公司。可以预见的是这一两年之内,会有更多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来台推广。云端无国界,这些公司极可能像UBER、AirBnB一样跨境入侵。到时候台湾金融科技产业如果没有国际竞争力,会很快丧失金融自主力。这对国安与经济发展都是一大威胁。ApplePay来台,考验的不是政府有没有开放让一家国外公司跨境做台湾金融服务的决心,而是政府对于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决策考量模式,到底有没有一个通盘强化金融科技与金融信息自主的策略规划?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一些可以与国际大厂合作与竞争的金融科技公司?抢先于世界各国开放ApplePay,是否会扼杀了台湾金融科技的幼苗?是否会导致台湾金融业丧失金融信息自主权?

开放与保护,我们的策略到底是什麽?

开不开放ApplePay来台,对台湾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我们不应独惠苹果,要开放,就应订一个可以让国际大厂进来,且让台湾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有公平合理竞争机会的规则。尤其不能让国际大厂以低价把台湾新创业者打垮。如不小心处理,主政者的决策可能在金融产业结构改变的前夕,就先把代表台湾未来机会的金融科技产业缴了械,而把主导权拱手让人了。如此一来,台湾金融机构或许还可以依附这些国际大厂,赚些小确幸的钱。但金融科技新创公司可能就无法存活了。因此,做这决策的人,是要对历史负责的。

不过,不让国际大厂进来,并不能保证台湾金融科技产业就可以发展。台湾市场小,入场晚,需要有智能的策略,若只是追随国际趋势、在后面苦追,是永远也追不上的。过度保护政策,时间一久,业者不须精进研发,就可以赚钱,反而失掉竞争力,政府美意变成短视业者暴利赚钱的护身符,对不起百姓大众。

有些创投看衰台湾发展金融科技的能力,这些人忘了的是:科技进步是跳跃式的。金融科技海啸的来临,打乱了金融业的结构,让许多新创事业有机会一搏且胜过拥有所有资源、人才、客户的金融机构。台湾应把握这次机会,整合金融与科技业,形成一共创共荣的生态圈,集中资源,争取国际商机,打入国际。单打独斗我们也许没有机会,整合成生态圈,我们应可挑战任何国际大厂。错过了这次机会,已经停滞了近20年的台湾经济恐怕要再停滞20年了。

政府应藉这次机会,订出一短中长期的金融科技发展策略。由短期的保护(不能超过到2年),逐步开放。让投资者与业者规划公司发展策略时有所据。另一方面,也应像国际各国一样,以市场开放为筹码,为台湾优良业者换取国际市场的机会。

台湾的未来在哪里?

金融科技是近10年来台湾转型升级最大的机会。我们最大的弱点是法规、速度与价值网络。台湾政府与大陆及多数国家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只要没有明文禁止的项目新创公司都可以推动,台湾则是法规没规定的都不能做。在这模式下,只要一创新,就触法。建议新政府立即更改相关规定,准许金融科技公司推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试行一段时间后再检讨,依据经验与实证立法规范。

台湾发展金融科技虽然较先进国家晚了好几年。但新加坡成立金融科技办公室比台湾还晚半年,却立刻投入超过新台币50亿元的资金,培养金融科技新创公司。台湾金融机构过去不太合作,金融业拥有大量的资源、顾客与人才,却普遍把金融科技当成工具,而不是颠覆事业模式与竞争规则的原动力;以致大都只想引进国际大厂的技术,透过监管保护,继续以其现有的商业模式赚钱。

而台湾的新创公司面临对创新不友善的法规,对无形价值与台湾的创新力缺乏认知的创投业,加上技能与热枕不足的年轻人才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单打独斗成功的机会不大。更有甚者,台湾公务员深怕涉及图利私人公司之嫌,在防弊重于兴利的作法下,不愿积极修法,可能把我们的未来都防掉了。建议新政府鼓励金融界投资金融科技公司。透过法规松绑,租税减免,鼓励新创公司聚焦金融科技生态圈,透过合作,快速发展。

我们的金融机构到了国际上,都算中小企业。单打独斗,几无胜算。然而众志成城,如果我们能整合金融机构、新创公司、数据拥有者、IT服务业者等,成一个共创的生态圈,才有希望加速研发创新服务,培养国际竞争力。

生态圈成功的要件

台湾需要的是一个能吸引大家加入,共享、共赢、共创,一起繁荣的生态圈。这当然需要特别的机制,也需要能够吸引大家进这个生态圈的诱因。

我们必须自己创造并主导这样的生态圈。自己来开发并不代表不接轨国际,运用国际公司的技术加速台湾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必要的,透过国际合作,进入国际市场也非常重要。只是在合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技术,我们才能拥有主导权,尤其是有关信息的活动,如掌握交易信息的支付、快速开发平台、大数据水库、分析、信评等。我们一定要能主导,否则等于是把金融大权拱手让人来掌控。

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下,常见到的是国际公司到台湾,运用其分析媒合能力,整合台湾的人才与资源,让台湾人赚小钱,大钱却被他们赚走了。我们需要能发展金融科技生态圈的共创经济,否则一不小心,台湾可能变成现代电子殖民地!政府尤其要注意,不能协助国际大厂扼杀了台湾新创公司的命脉!我们要成功,经营生态圈一定要以利他的模式,并提供具竞争力的平台,才能凝聚台湾创新能量,培养许多具狼性、又能合作的创新公司,快速跳跃赶过国际级的金融科技公司,为台湾经济发展开创一崭新局面! (本文作者为台湾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与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