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带动医疗与电子产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智能应用 影音
Vicor
ST Microsite

智能医疗带动医疗与电子产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 DigiTimes企划

2012年智能医疗论坛与谈人,从左至右分别为:DIGITIMES总经理暨电子时报社长 黄钦勇、台大医院副院长 王明钜、工研院生医与医材研究所所长 邵耀华、研华科技 智能服务事业处 副总经理 余金树、永龄健康基金会信息长 刘立
2012年智能医疗论坛与谈人,从左至右分别为:DIGITIMES总经理暨电子时报社长 黄钦勇、台大医院副院长 王明钜、工研院生医与医材研究所所长 邵耀华、研华科技 智能服务事业处 副总经理 余金树、永龄健康基金会信息长 刘立

「2012智能医疗论坛」特别以论坛形式谈论「智能医疗与医、电产业机会」,由主持人DIGITIMES总经理暨社长黄钦勇,以及与谈人台大医院副院长王明钜、工研院生医所所长邵耀华、研华智能服务事业处副总经理余金树、永龄健康基金会信息长刘立,一同激荡出对台湾智能医疗与医材发展的看法。

透过医疗云 建立国际医疗

黄钦勇:第一个题目是「如何透过医疗信息化,建立国际级医疗服务」。我要追加一项「政府应该做什麽,不应该做什麽」。首先请教台大医院王明钜副院长。

王明钜:我觉得台湾医师很不错,素质在全球绝对是榜上有名,但在座应该都同意,以台湾目前的健保制度,医疗业想要国际化,要跨国输出会很困难。要如何让医师、护理师及药师,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好的界面与顺畅流程,达到他们的需求,并了解不同的病患需求是什麽,资通讯可以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由于各医院立场不同,医疗云这件事无法单纯由医院对医院合作,但是健保局就是我们医界上头的一个大老板,如果他要我们的数据规范与格式上统一,协调大家把电子病历做出来,主要的问题就只是花时间适应而已:如果我们能做出医疗云,对于国内大陆等更大的医疗市场,绝对有示范作用,这也是IT界与医疗界的契机。

掌握新竹以北医疗╱IT产业的在地接触力量

黄钦勇:想像一下,台湾病床数加起来有3~5万个,由五到十个医院整合在一起,大家有个共同的服务平台,我就可以去跟药厂谈合作,请他们赞助,协助把这产业建立起来。其次,我们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医院都在新竹以北,电子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新竹以北,要进行在地接触,显然比其它国家来得容易,复制成本更低,机会也比别的国家高很多。我们再请邵耀华所长跟我们评论一下。

邵耀华:诚如王副院长所表示,健保制度造成很多照顾服务仅能达到最低标,目前看起来,建立医疗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家的期望值与实际差异太大。也许对电子产业而言,有些产品看起来很上相,就可以卖了,但医疗界的思维,会先看到新功能所附带的风险,所以在风险管理的角度方面,双方期望值差的太多,就很难评估所要付出的费成本。

所以这个产业有趣的地方,在于如何得到正确的回报。每个产业都希望赚钱,一个是定位,一个是定价。在看待所谓的优质医疗或智能医疗这块领域,的确要提高自我保健管理的态度,医疗管理的技术再跟着提高,会更有机会。

联网、移动、服务三大关键

黄钦勇:请余副总谈一下,站在研华的观察。

余金树:早期很多医疗设备是独立运作的,现在我们要求就是connected(联网),无论在OR、ICU或急诊室,它们都要能够不断的自动纪录并联网。第二个关键是mobility(移动),像是MedicalPad、Medical Car等移动医疗设备。我们认为移动医疗的装置要更强调身份认证,跟医院系统软件要整合的更紧密,还需要一些防摔、耐酒精擦拭的设计。

另外,怎麽让护理车电池电力很长效,又要很轻好推,还能提供车类管理,让医院IT部门随时能掌握车子被推到哪里去,电池要不要充电,网络是不是顺畅的妥善率的解决方案等。

第三个关键是Service(服务),病人可以透过医院的Kiosk挂号,在门诊间等待时,也可以先输入自己的证件号码与症状,并安排其他检查,,同时可透过助理工作站查询药物颜色、作用、数量。我们慢慢发现,加强医病关系沟通的设备,已经越来越多。

接下来是从纯粹的治疗(Treatment),慢慢变成服务性的治疗(Treatment Service),譬如说坐月子中心,医美产业等。我们在这些场合,常会误以为自己身处于五星级饭店。最后我们看到i-Hospital,它是一个更大的照护产业,它可能是预防医学、验血市场,往后它可能是一个线上医疗或居家照顾的市场。

台湾的医疗厂商到全世界遇到的难题,就是新的品牌可靠性不够高,但是Made In Taiwan是一个好品牌,所以政府应站在后面协助,强调是来自MIT的医疗产品,以及协助国际医疗安规认证,不要让大部分医疗厂商自己单打独斗。

医疗产业坚贞不移 绝对本土在地

黄钦勇:我们请到富士康集团─永龄基金会信息长刘立先生来分享,如何透过对医疗这个绝不会外移产业的投资,产生带动其他产业的效果。

刘立:推广国际医疗时,首先要很小心,不要因此造成台湾2300万人民医疗权利受损,其次要有更好的配套。无论是从内需产业的角度来思考,还是从老年化社会,或是要对外去拓展国际医疗,我们都需要IT产业来协助医疗,能够让医疗产业用最少人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进行国际医疗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同时带动台湾的观光产业。大家对国际医疗的态度,很多都是往两极化方向走,一个是医院的最强项,它可以吸引国外的人来台湾,这些人带动医院消费以及医院周边商圈的产业,如果是健检式的医疗,可能会有些许观光的效益。

IT在医疗里面是工具,不会因为我们医疗产业的扩大,就能够让我们的医疗电子快速的扩大,如果我们不做相关专利、标准的布局,我们就只是做硬件,没办法做到真正的国际化应用。政府要有效的整合产业力量,建立让大家发展的专长平台,这样会比大家挤在这个小岛相互砍杀,还来得有意义。

扬弃以产业产值Scale off思维 深化内容与在地应用

黄钦勇:医疗界也要开始思考,我们现在的逻辑、方式、工具能不能商业化,方法是什麽?政府期望在2013年整体生技医疗产业的e产业产值,到达新台币1,200亿元,大家如何解读?先请邵所长评论。

邵耀华:这里提到的1,200亿元产值,是希望现在的生技医疗产值能够「高值化」,以提高国内的竞争力。生医产业有个特色,就是越多小公司能够请更多的人,打造旗舰公司让少数人能够转型,所以政府正在做创业环境的辅导,这个政策的依据,是根据整个环境的改变。

另外,为什麽病人要做管理,医疗才会做的好。原因是光靠补助还不行,假使你健康管理做得好,去挂号就可以打八折;把你的信息送到云端整合,说不定你挂号的时候可以提前几号,因为把所有的照顾做好数据库,名医在看病可以节省好多时间,所以整个基础架构品质很重要。台湾应该朝向高服务品质的高端医材,而不是高风险的医材去努力。

余金树:医疗行为几乎难标准化,但是产业则必须要标准化且要留住资金,两者观点会有些冲突,这中间怎麽磨合并把格局拉大,要认真去思考。以研华为例,我们的定位是个很单纯的医疗平台供应商,在搭配许多不同医疗设备时,用我们嵌入技术来帮客户定制化。

另一个是我们要好好定义homeland(台湾加大陆)的概念,可以在地跟产业对话,大胆的尝试创新模式。我们希望医疗产业能在这个homeland自订产品规格与服务,不只是卖硬组件平台,还应该更深入做一些智能医疗的解决方案,这才能把整个医疗产业产值拉大。

黄钦勇:韩国与台湾去年花在授权与专利金额部分差不多约八十亿美元,如果我们要发展智能医疗,就必须加以重视。我知道富士康集团在1980年代,就花了很大的心力,且一直都做的很好,请刘CEO再评论一下。

刘立:其实台湾很早就推广做医材,在南部最普通的医材就是体温计、血压计这些东西,常常会遇到一大堆要付钱的专利。如果我们要做一些比较先进的高端医材,由于要经过FDA种种过程,我不晓得有没有机会在2013年会马上看到。

王明钜:健保一年五千亿的预算,有一大部分是国外厂商赚走,我相信台湾绝对有这样的科技能力或know how来发展一些符合需要的医材。我相信也不一定是欧美或日本进口的医材就比较好,更鼓励医材厂商多多跟医院这边来谈,也希望厂商来医院谈的时候更有耐心,不要只是想以一年卖你几台,大概有多少市场,而不是把我们的医疗know how撷取去发展、改良他们的东西,这样不会进步,没办法创造火花与价值。

黄钦勇:借王副院长一句话「电子科技是手段,医疗才是目的」。刚提到2013年医疗器材产值要达1,200亿元,与其还在想产值,我们更希望它能另外能带来800~1,000亿的附加应用产值,这才是我们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