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确保资源价值最大化 循环经济让经济与环保共存

2019/01/10 - DIGITIMES企划

对政府和企业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直是零和的困局,顾此失彼几乎成为常态,即便企业会因应环保议题采取对应措施,但无论是减少碳排量或是节能,都仍会对地球环境与资源的使用造成影响,也因此联合国在1987年就为永续发展下了定义,让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可以兼顾,2016年欧洲环境总署报告更将循环经济纳入绿色经济中,透过循环经济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环境永续的目的。

要谈循环经济,必须先从现行的「线性经济」谈起。线性经济顾名思义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以线性前进,从原料开采启动,一路到材料生产、组装生产、消费者购买使用,最后以废弃掩埋做收,这不但让所有原物料最后只有报废一途,而且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会因制程、销售、燃烧、掩埋等各种行为,使用其他资源、造成各种污染,所延伸出的外部成本也不亚于废弃产品本身。

台湾制造业过去是典型的线性经济,靠着有限资源创造出经济奇蹟,不过也由于线性经济对环境的破坏力大,长期下来对面积不大、90%以上能源与原物料来自国外的台湾带来了沉重负担,此外由于资源受制于人,台湾制造业向来只能从技术研发、制程精简与成本下降等面向累积市场竞争条件,导致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更多问题,因此要从根本面解决问题,循环经济将是台湾政府与产业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

产业共生的丹麦卡伦堡

循环经济简单来说,就是透过资源的重置与再利用让产业共生,目前最佳案例是丹麦的卡伦堡产业共生园区(Kalundborg Symbiosis)。卡伦堡是丹麦第三大港口,1961年工业区中的炼油厂因为制程需要大量水源,在取得市政府与市民的同意后,架设水管抽取当地湖水;1972年厂区内的石膏厂与炼油厂签约,使用炼油厂排出的热气烘乾石膏板,隔年发电厂进驻厂区,也架设水管,并与炼油厂的管线互连,借此调节用水;另外电厂则与水泥业者合作,将燃烧发电后的灰烬送至水泥厂,成为水泥的一部分,电厂省去燃后物的处理成本,水泥业者减少了石灰的采购量,同时环境也得以保存。

卡伦堡的循环经济一路发展,1989年正式定名为产业共生园区,除了原先的工业外,生技与农、渔、矿产业纷纷进驻,彼此的资源循环互用,像是药厂与酵素厂的副产品,就成为农渔业者的肥料与饲料。在此同时,卡伦堡工业区的资源循环也与当地市镇链结,工厂将废热回收供应给当地居民与商家使用,园区与市区共同规划水资源,每年则减少了300万立方米的水,使用炼油厂的天然气发电后,电厂每年减少3万吨燃煤,整个工业区的碳排放则减少24万公吨,再加上其他诸如酵母、二氧化硫再处理,所产生的经济十分惊人,远超过目前其他环保手段的效益。

从卡伦堡可以看出产业共生的特色,所谓的产业共生是效法大自然法则,在纯粹自然的环境中,不会出现废弃的资源,每一生物使用后所产生的废弃物,都成为滋养另一种生物的资源,进而形成特殊的生态系。不过大自然的生态系是天然形成,资源出现后,需要的生物或者因应而生、或者闻风而至,产业的循环经济生态链则必须靠人为安排,由政府或企业组织配对成型。卡伦堡早期是因为炼油厂与石膏厂恰好在同一厂区,资源可以交互使用,后期其他产业进驻,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则是政府主导与企业有意识的动作,才让产业共生园区的体系越来越庞大。

从卡伦堡看台湾,台湾无论是石化、电厂或各类工业园区,向来总是污染争议不断,各地居民与政府的唯一做法就是要求迁厂,但这也是线性经济的思维,若使用过后的资源只能废弃,工厂无论搬迁到何处都会对台湾带来污染,差别只在于看不看得见而已,而卡伦堡的产业共生园区则可以证实,只要制造业一开始就做对的事,让资源可以不断重复使用,工业区与市区可以共存共荣。

循环经济两大诱因——规模与经济效益

要创建循环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是两大重要诱因,唯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创造出经济效益,继而吸引相关人员投入。现在谈到循环经济,多数人都会认为是欧美国家的新思维,但其实台湾早就有相关产业,像是旧瓶、废纸回收,在台湾早已成形,这类产业虽然利润有限,但仍可为低收入者带来微薄收入,因此在此一族群的大量投入下形成循环经济,后来相关作法也被应用到高科技产业,像是台湾的弘驰、优胜纳米,都以独到技术从废弃的笔记本电脑、手机中淬炼出贵金属。

不过严格来说,目前废弃科技产品的再处理方式,多数仍称不上循环经济,原因在于不只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其他污染,而且其回收标的也仅止于高价值的贵金属,价值较低的部件仍被视为废料再次丢弃。要落实循环经济,必须让产品整体都可再利用,制程中每一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与污染、产品中每一零组件,在设计初期都有完整的配套考量,都可被移转给下一位使用者,在不同的产业与产品中流动使用,所有资源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过去线性经济的价值大多体现在产品售价,循环经济的价值则不仅在产品价格,当资源开始循环时,商机也会随之涌现,废弃产品内部的零组件若可不断被转移使用,整个循环过程中都将出现不同的商业需求。以卡伦堡产业共生园区为例,藉由产业共生,创造出4,000多个工作机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绝非是美丽的梦想,更将会是环境与经济共存的唯一解方。


图说:线性经济与循环经济架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