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审慎推动设备联网 展现工控自动化价值

2016/12/22 - DIGITIMES企划

今时今日,无论各行各业,都积极高喊数码转型,只因为愈来愈多的企业皆深刻体认到,若不加快脚步紧跟数码化巨浪,未来终将遭到市场无情淘汰。对于制造业来说,工控自动化即是推动数码转型的起点,重要性非比寻常。

众所皆知,制造业刻正处于十分严峻的转型期,此乃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已如火如荼展开,放眼全世界几个主要国家,不管是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或大陆,皆积极整合云端、大数据等众多资通讯科技力量,期盼打造一套兼能针对网络、电脑运算、传感器与实体物件发挥整合控制机能的虚实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进而结合工业物联网技术,终至孕育出智能工厂。

这场被泛称为工业4.0的全球性竞赛,尽管各个参与者的起跑点位置不同,行进路径也有所差异,但终极目标皆在于提升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希冀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连带也将影响制造业优胜劣败的游戏规则,从过去的效率驱动,拉升到创新驱动层次;可想而知,时值他人竞相奋发图强之际,台湾制造业若仍执着于效率的提升、成本的撙节,而不思索转型升级之道,未来的路恐怕愈来愈难走。

但问题来了,不管是工业4.0、CPS乃至智能工厂,都是规模宏大的题目,里头的细节与诀窍多不胜数,尤其是需要让所有一切奠基于沟通协作的前提,不仅机器与机器之间要能够彼此对话,甚至机器与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等商用层次的应用系统,也同样需要做到彼此对话,无异是促使过往井水不犯河水的操作科技(OT)、信息科技(IT)产生交集。

然而工业生产现场端的机台设备,多数都自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有自己惯用的语言协定,如何让讲不同语言的机台能够交谈,及如何让机台信息得以传递至企业后台应用系统、甚至是云端平台,在在都可谓挑战,若不突破这道难关,再大的题目也终将失败。

善用技术工具  促进OT与IT融合

究竟该怎麽解决前述难题?有一家非常擅长于Remote I/O、PAC及IoT等相关元件供应的工业电脑厂商,曾多次对外揭櫫其现正积极淬炼5C技术能量,而这5个C分别是Collection(数据采集)、Computing & Control(前端逻辑运算与控制)、Communication(数据传输通讯)、Connection(设备连结),诉求让云与端之间的信息流动路径顺畅无碍,从而全面贯通制造企业的控制层、操作层、管理层、企业层及决策层。

由此看来,举凡现场总线转换器?闸道器?中继器、无线传感网络设备、数据集中器,甚至是足以支持多重协定工业物联网通讯服务器,一干解决方案的部署与实施,不仅能促进生产端实现工控自动化,更可针对OT与IT之紧密桥接,打下扎实基础。

换言之,制造业只要促使设备相互联网沟通,就有机会做好工控自动化,连带致使生产流程更趋弹性灵活,唯有如此,方可让企业能够随时因应快速变迁的市场与顾客需求,快速产出多样少量产品,终至朝向工业4.0目标大步迈进;因此若说工控自动化是打造工业4.0智能工厂的关键枢纽之一,理应相当贴切,并无浮夸之余。

业者提醒,纵然智能工厂愿景万般美好,而能够让工业生产现场的数据,向上与云端平台介接,更教人备感兴奋,但在怀抱美妙憧憬之余,仍需要冷静设想如何先做好「接地气」动作。

要想接地气,无非是设法透过各种方式而让设备联网,继而撷取包括温湿度、电力、磁力、位置、水位、加速、倾斜、声音、振动、压力、动作、速度…等各式攸关于现场设备的基本物理状态数据,这一段历程固然极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乃是必须深切了解这些数据背后带有哪些深层意涵?能够帮助我实现哪些价值?有了清楚认知,才能让大量数据产生意义,据以形成智能制造决策,否则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就算采集再多数据也是徒劳无功。

如何确保设备联网、数据撷取等作为,对于企业真的有其意义与价值?经由DIGITIMES日前在台中举办的「工控自动化论坛」,个中有多位讲师皆对此议题提出精辟看法,相当值得参考,足以归纳出若干重点。

厘清设备联网目的  而非盲目蒐集数据

首先是「换位思考」。不少企业往往会陷入技术迷思,意即会倾向把技术评估摆在第一阶段,等到依照功能、效能、成本、人员熟悉度等构面选出最终标的后,再根据此标的物之能力条件,发想可能发挥的应用空间,整个过程并未以自身想解决的问题、或想推动的创新业务为先导,故最终即使藉由技术方案成功汇集到丰沛数据,也难以产生显着综效。

比较好的做法,是由企业先行整合生产、研发、品管、仓管、业务、财务、行销…等等各个部门的需求与痛点,找出几个最亟待付诸实践的环节,凝聚共识成为转型升级的规划方向,再按照此计划进行技术选型。

其次是深度运用大数据分析。有专家认为,当前市场上许多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都仅侧重于数据视觉化功能,即是透过图表呈现分析成果,用户再试图运用这些结果,作为推动物料品质监控、制程监控、设备异常监控之参考凭据,但话说回来,如果企业空有一堆大数据却不知该如何分析,即使有再犀利的视觉化工具,恐怕也是枉然;所以对于一些国际级领导厂商推广的先进概念,比方说像是IBM所倡议的MAO(Manufacturing Analytic & Optimization),都值得不断加以学习与借镜。

以MAO为例,它是一种实现大数据分析与优化的顾问服务,可依据制造企业实际遭遇的难题,决定采取哪一种分析,以期藉由主动的预测与模拟来挖掘潜在问题,而基于这些分析目标所需汇整的信息,不管来自工业生产现场、财务端甚或业务端,在此时才会被定义出来,如此一来,便可确保数据采集的范围精准无误,皆能迎合企业缺省的决策目标。

另一方面,既然知道智能制造的养分,几乎都源自于前端I/O及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那麽如何确保前端数量皆可准确无误的采集与后送,便堪称为重要的基本功;但这个来自于最底端的基本功夫,修练起来却没那麽容易,只因为现存于工业制造现场设备种类太多,彼此各自遵循专用通讯协定,意欲将这些各异其趣的信息转译为统一格式,再将之后送到中控室的SCADA、或其他云端软件,少不得需要藉助许多相对应的I/O、总线(Fieldbus)模块,因此企业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实时,对于网络传输中继产品的选择亦需慎重其事,尽可能选定支持的协定范畴相对宽广的厂牌方案。

尽管每当谈到智能工厂,重点经常环绕于诸如少量多样定制化生产等新兴课题,但不代表传统工厂所重视的产能提升议题不再重要,因此企业亦需思索如何运新科技来带动产能提升,比方说藉由EtherCAT取代PLC,藉以达成高同步的运动控制,便是值得评估采纳的方向。


图说:为了有效串联工业生产现场的大量专用通讯协定,企业必须藉助支持各种I/O的传感器或控制器,以此为起点逐步迈进智能工厂。(来源: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