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hotspot
ADI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7:美中两国从对峙到对抗的转折点
综观全球过去70多年暴增25倍的GDP总量,我们也可以从台湾经验中,找到几个时间上的节点,细微地探索推动成长的关键因素。集成电路在1958年出现,企业多数只是利用集成电路提升自家产品的竞争力,在1971年英特尔(Intel)推出4004的微处理器之前,都还是茶壶里的风暴,而美日等国都是上下游垂直整合,从产品设计一路做到设备、材料与生产制造。1970年代,半导体的钟声从硅谷远扬,敲醒了长睡的大地,也成为之后网际网络与数码革命的基础。飞捷(Fairchild)、英特尔,IBM、惠普(HP)车库、苹果(Apple)贾柏斯的故事脍炙人口,美国科技人志得意满之际,来自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家也没有闲着。刚退出联合国,与美日断交,同时受到石油危机、通膨、婴儿潮威胁的台湾很早就起步,先在1974年组织了RCA计划,第一批种子团队成为台湾产业界的英雄,而以宏碁、神通为首的电脑公司,则从仿冒的电动玩具、Apple II学习起如何经营科技公司。1973年成立的工研院与1980年成立的新竹科学园区,让新时代科技业有了定锚的基础,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没有后顾之忧的生产条件,以及来自台清交成等经历过婴儿潮、威权时代,勤奋又守秩序的台湾名校毕业生,结合海外归来的学子,共创了以代工制造为主的台湾科技业奇蹟。基础科技更为雄厚的日本,先以家电、随身听(Walkman)风靡全球,并在1976年由8家公司筹组了「半导体产业协同组合」,以英特尔等硅谷领先大厂为竞争标的,4年内开发出几千个技术专利,亦步亦趋地成为美国之外的另一股势力。之后就是日本后来居上,英特尔转而专注微处理器,放弃存储器事业的故事了。落后的美国在1985年以广场协议、半导体协议迫使日本开放市场,透过政治力的影响,美国看似扭转了美日之间的竞争优劣势,但更庆幸的是给了台湾与韩国半导体公司发展产业的一扇窗。不同于台湾由政府主导、半官方机构助攻,中小型新创电脑公司创建产业发展基础的模式,韩国由大企业主导的半导体与科技产业,强的是品牌、前端技术,弱的是供应链、生态系与需要灵活身段的IC设计公司。从1980~2009年的30年间,全球的GDP总量从1980年的11.3万亿美元,暴涨到2009年的60.8万亿美元。这增加的将近50万亿美元也与「全球化」大运动息息相关,这个阶段的大跨步,更普遍性地带给人类不曾有过的繁荣与幸福感。因为全球化效益的驱动,台日韩也是全球化时代最大的受益者,这几个东亚国家的战后婴儿潮时代,一方面享受科技成长的果实,一方面也是创造价值,并成为财富重分配的天选时代。如果用历史的纵深去理解世界改变,那麽2009年可能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之后,国内的国势如日中天,那一年国内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经济却深陷次贷的金融危机中。2008~2009绝对是一个转捩点,国内人自信爆表,挑战美国霸权的企图心不只是私下谈谈,甚至在中美高峰会时成为两国元首对话的内容。2011年APEC高峰会时,欧巴马已经跟胡锦涛说「国内必须在国际规则底下参与游戏」,接任的习近平说:「太平洋大到可以容纳中美两国」。国内人志得意满,但不久之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才说:「如果你不坐上餐桌,你就可能变成菜单的一部分」。在世界霸权的争夺战中,顶尖大国的领袖对话既是游戏规则,也充满了竞争的机锋,更暗示了各种发展的可能性。 
2024/3/1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6:与台湾息息相关的经济发展节点
我根据IMF对全球GDP的统计,探索1950年后东亚四强能后来居上的关键。我选择了1950、1980、2009与2019、2023年这五个年度当成节点,逐一探索我们经历过的世纪与世界。1950年那一年,全球GDP总量为4.2万亿美元,也就是在20世纪前半叶,全球经济扩张了3.4万亿美元。1950年之后的战后婴儿潮,带给社会沈重的压力,但也带来足够的劳动力。世界从劳动力、效率、分工上取得明显的进展。从1950~1980年的30年当中,全球GDP从4.2万亿美元增加到11.3万亿美元,这30年7.1万亿美元的成长已经大幅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但整个世界真正的良性扩张期,则非1980~2009年这30年莫属。我们得知道全球GDP的总量从1980年的11.3万亿美元暴增到2009年的60.9万亿美元,这将近50万亿美元的成长背后代表什麽意义?哪些是关键的推动因素,对于下一个时代的世界有何意义,那就更值得玩味了!从1950年代的国共战争、韩战之后,全世界是美国人独霸的武林,美元主导了全球的交易,并且奠定了以知识技术先行,以法规为基础,并以智财权、军事力量为后盾的交易体系。自信满满的美国人订定了全球的游戏规则,全世界也在美国模式的框架中,寻找最佳的定位与机会。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在通货膨胀、成本激增的压力下,欧美公司开始将劳力密集的工作交给亚洲具有优质劳动力、秩序井然的日本与四小龙。当时日本由长期执政的自民党领衔,而四小龙除英国殖民的香港之外,都还在威权政府的领导下,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如工研院、资策会、中经院;韩国的国家科学研究院等)提供了良善的政策与技术支持,让东亚新兴国家与欧美国家的需求,以及不断出现的黑科技无缝接轨。主导全球经济的美式资本主义席卷全球,抓住第一波机会的是日本,然后是以雁行理论跟进的四小龙。在战后复兴、国家重建的企图心激励下,拥有人力素质与杰出的经济政策推动力,日本在1960与1970年代就成为全球的典范,甚至在1980年代喊出「日本第一」的口号。紧跟在后的四小龙不遑多让,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科技,更出现令人炫目的伟大成就。全世界能够「弯道超车」的国家,绝无仅有。回顾过去70多年的发展历史,除了城邦国家的新加坡之外,后来居上的例子只有东亚四国。那麽在未来10年、20年,还会有新兴国家搭上科技的列车成为新典范吗?台、韩,甚至经济规模更大的中、日两国应如何观察世局的演化,务实的理解兴革之道。我们从经济成长的数据与科技产业演化的经验中,找到寡占、高附加价值、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成功关键,这些要素都是判读未来区域分工或分散型生产体系的蛛丝马迹,但东协南亚,或中南美洲的新兴国家可以跟上脚步吗? 
2024/2/29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5:峭壁化经济成长模型
Visual Capitalist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整理了2000年来全球各国经济总量与GDP比重的演变。这份统计是运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估的数据,让我们了解过去2000年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模型。尽管18世纪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但1900年之前,人类的经济活动多数与劳动力息息相关,属于非常缓和成长的曲线。工业革命是改变的源头,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前,仰赖基础劳动力的世界,GDP与各国的人口总数连动,国内、印度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GDP。直到蒸气机取代劳动力,我们开始感受到先进国家与开发国内家的落差。但直到1900年,也就是20世纪开始的第一年,估计全世界的GDP总量也仅有8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在20世纪上半叶,两次的世界大战、民族自决运动,全世界在政治狂热中,慢慢因为军需、汽车、纺织等民生工业的发展,从人力效率、基本的管理经验上,甚至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这个世界开始出现有意义的成长,但那也不过是个人类社会走入现代化的起步而已。20世纪前半叶,兵荒马乱,全球GDP仍从800亿美元增加到4.2万亿美元。但经济稳健发展,全球经济繁荣的起飞却是1950年国共战争之后的70多年。国共战争或者二战之后的70多年中,全球GDP的总量从1950年的4.2万亿美元,成长到2023年的104.5万亿美元,大约是25倍的扩张。1950年开始的下半叶,国共战争、韩战相继结束,冷战将全世界一分为二,共产国家与民主阵营壁垒分明。强调私有财产权、重视良善管理的民主阵营在迎合人性的特质中取得明显的优势,并在1970年代之后主导东西方和解与全球化的新浪潮。台湾躬逢其盛,让我们这一代饱受国际政治版图变化的压力,但这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Golden Age」,我们成为享受经济成长果实的天选时代。从全球观点来看,所有的国家中,东亚的日、台、韩、中四个经济体是真正从谷底翻身,成为成功典范的国家,而这四个东亚的经济体,过去的成功关键与数码科技的进程息息相关。那麽在美中贸易摩擦的背后,产业发展模式会由过去日本领衔的雁行模式,重组为美日韩台四手联弹的新格局吗?数码科技是关键变量,我们能以科技业的发展脉络,展望东亚四强新时代的发展模式吗?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身为黄金时代的一份子,我想试着从中找到关键节点,从过去的历史纵深理解未来世界可能的演化。 
2024/2/27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4:汽车从先进国家到新兴国家的版图变动
现阶段市场最期待的是电动车的商机,但受到整体经济景气甚至不如预期,全球电动车出货量6成来自国内,国内以外的商机几乎是Tesla的禁脔,然而Tesla股价却暴跌,电动车产业的全面爆发,显然还得等待更明显的徵候。汽车轻量化,智能座舱的显示屏幕需要更好的支架,铝镁合金业者也有新商机,而电动车比传统汽车使用更多半导体元件的大趋势,这每一件事都可以改变根深蒂固的汽车供应链,让IT与网络大厂趋之若鹜。网络巨擘自研芯片成风潮,与IC设计公司之间竞合互见。当人工智能商机具体成形之际,云端网络服务业者力图在芯片上找到竞合上的优势,一方面强化本身的研发实力,二方面也与现在的IC设计主力大厂合作,两者之间敌友难分。科技业向来如此,这一波的风潮并不令人意外,甚至原先以IC设计为主业的联发科、NVIDIA、超微(AMD)都回头分享汽车领域的AI芯片商机。除了这些看得到、数得出来的商机之外,汽车产业的多元性与区域分工大趋势已经形成,更是大家值得关注的议题。附图是在我读过的数据图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图表之一。根据OICA调查,欧洲五大国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比重,从1999年的27.4%降到2022年的10.5%。美国从23.2%降到10.8%,日本也从17.6%降到9.2%。但相对的,国内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比重从1999年的3.3%,增加到2022年的31.8%。汽车产业占工业国家GDP的总量,大致都在7~10%,而每辆汽车平均寿命将近12年,更是保险、维修等周边产业的在地商机。除了整个工业结构改变之外,市场结构也在改变。在汽车市场排名第三的印度愈来愈重要,在印度市场市占率15%排名第二的现代汽车,正在筹备印度上市计划。一旦成局,市值将会是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韩国股市市值420亿美元的一半。当EMS制造大厂在斤斤计较各种可能的成本变动时,现在的电动车大厂却在深度耕耘新兴国家的商机。众所周知,国内已经是汽车大国,民主国家中,唯一能在市场结构上平衡国内价值的就是印度。印度生产的汽车,占全球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1.5%增加到6.4%,而印度多元的社会,对于「少量多样」的市场存在最高的期待。您能想像,两轮摩托车与三轮汽车共生,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吗?印度摩托车厂Heros已经做给我们看,而这样的汽车也确实可能在印度从两轮摩托车、嘟嘟车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商机。
2024/2/22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3:从台湾产业出口数据看景气
2023年,台湾出口衰退9.8%,这当然与电子产品出口力道减弱有关,但出口总额仍达4,325亿美元,贸易盈余805.6亿美元,加上税收超收3,000亿元以上,总体成绩不算太差。S&P Global估计,2024年台湾的GDP成长率可达3.2%,出口成长率19.2%,但实际上哪些可以乐观期待,哪些事又得未雨绸缪呢?台湾出口高度仰赖电子大厂的贡献,但电子业与全球景气连动,如果只看电子产品低迷的出口数据,就要求政府提出产业振兴方案,那无异是搞错方向、缘木求鱼。台湾电子业动见观瞻,半导体业影响深远,每天都有上百人引经据典做相关评论。但有些数据深具意义,例如未来7年IC设计业年均成长率6%的话,台湾还需要3.4万名IC设计工程师,政府可有「解决方案」吗?1纳米的工厂如果落脚嘉义,那之后呢?台湾基础条件不足,利用现在的优势,杠杆其他国家的资源才是上策。国内成为最难捉摸的黑天鹅2023年初时,国际货币基金(IMF)估计全球经济成长率是2.9%,第4季时调高为3%,关键在于美国经济成长率的预估从1.4%提高为2.1%。但国内从原先的5.2%调低为5%,中共甚至修改经济成长率评估基准,更容易让大家无所适从。对于2024年的展望,IMF认为全球GDP将从3.1%调低为2.9%,关键在于高利率及地缘政治、乌俄战争未平之际,以巴战争又掀起烽火,而国内的房地产危机、产业转型、中美对抗都是难题。IMF对2024年国内经济成长率的展望,甚至从年初预估的4.5%,调低到4.2%。邓小平掌权的时代,国内刚刚加入世界经济与资源的角逐,邓小平要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延续政策的江泽民、胡锦涛都告诉全世界的投资人、企业正面信息,每一个人都相信国内引领全球成长动能,而国内也在1990年后迎来大约30年的黄金机遇期。但现在习近平政府强调共同富裕,这是中共领导人明确知道国内经济往西方倾斜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并据此做出的调整方案。但改变的过程中,国内面对的挑战已经显而易见。大家最关注的是国内的半导体产业能否突围,而西方国家对国内电动车产业的包围、防堵已经风声鹤唳,对国内或全球经济而言,2024年不会是平静的一年。国际媒体派驻国内的人数大减,一方面采访国内的敏感产业动辄得咎,二方面一旦IC设计业也必须跟着「没获利不准上市」的政策前进,见不到出口的IC设计新创一一落马也不会是新鲜事。国内的希望不在处处受限的半导体,而在于已经有一席之地的电动车产业、轨道卫星、人工智能等可以釜底抽薪,弯道超车的领域。只是在万物联网时代电动车、卫星都将会成为木马屠城的载具,哪一天电动车被认定为「国防工业」时,大家也不要太意外。 
2024/2/21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2:2023年台湾ICT产业的成果汇整
2023年,台湾940多家上市柜电子公司的总营收为8,330亿美元,比2022年的9,530亿美元衰退12.6%。这个数字明显地反映了全球ICT产业在2023年的挣扎。针对2024年前景,多数懂得自我鼓舞的电子业都说,2024年将会缓步回升,但实际的状况是不仅回温的脚步比预期慢,且有很大的差异。在各大主力产业中,以量产为主的组装业贡献了4,366亿美元的产值,半导体则以1,578亿美元排名第二。这两大产业在2023年都受到景气低谷的影响而出现负成长,不过台湾的电子业本就依循全球景气循环运作,偶尔的低谷,其实不该拿来说三道四。倒是2024年成长动能,可能一部分来自NB、手机两大产业能否跳脱下滑的曲线。其次,人工智能(AI)相关功能在手机、NB高端机种,是否真正内化为成长的动能。根据柜台买卖中心(OTC)提供数据,台湾上市柜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占91%、上柜公司占9%。但在所有上市柜公司中,规模较小的上柜企业以平均24.4%的毛利,超越上市电子公司的15.5%毛利,而平均营益率也以9.1%超越上市电子公司的7.4%。我们也注意到,富士康与电子五哥的毛利有上扬的趋势,这六家企业的营收,加上台积电的693亿美元,正好是台湾所有上市柜电子公司总营收的一半。很显然,这六家公司在2023年仍然缴出不错的成绩,这是「应用驱动」的商机背后,台商从单纯量产,进入到多样又可量产的新时代时,可以掌握更多的附加价值所致。但更进一步探讨电子业附加价值结构转变时,跑在前面的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乐金电子(LG Electronics)正在演绎一个不同的剧本。三星在电视、手机的品牌价值已经是强弩之末。LG则宣称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公司,「系统整合服务」才是集团的营运重心。而2023年中,台湾的文晔以38亿美元的价格购并加拿大的Future Electronics,成就了新的事业格局。文晔以亚洲为重心,但Future擅长欧美、汽车与网通产品,两者高度互补,这在「区域生产」的新格局中,代表了时代转折的意义。如果韩国的品牌商改弦更张,台湾的零件代理商多元布局,相信已经在市场上稳坐龙头地位多年的联强,也不会静待时代的改变。2023年底时,台湾上市柜企业的总市值大约在1.85万亿美元上下,其中电子业的贡献值接近3分之2,大致符合社会与资本市场对台湾电子业的理解,以及台湾电子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扮演角色,因此衡量台湾的经济是否良性的成长,当然跟电子业的兴衰息息相关。
2024/2/20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1:斜杠、跨业成时代变革的重要注脚
在网络世界里,「吊诡」的产业是常态,传统大厂不断地应对改变,策略上的灵活、多元,让新进业者望而生畏。在判读产业大趋势上,大家需要实时信息,也需要经年累月积累的产业知识做为判读的基础。我们选择10个议题,逐一探索企业在2024年必须关注的议题。过去产业大势由技术大厂、品牌商主导,现在开始出现「横向」信息连结的需求,两者互为经纬,也让我们在检视产业大势时,一方面觉得似乎言之成理,又有所不足。我们可以说,联发科不再是一家只关注手机、应用处理器的IC设计公司,从「AI on Edge」的考量,边缘运算是更能与台湾产业发展结合的关键趋势,但PC与手机的消费行为大不同,台湾企业最大的挑战将是如何定义自己的新产品。以手机为例,体积较小的手机,当然要面对电池容量不足与瞬间运算需求暴增时的使用极限,但手机随侍在侧、随时上网的优点却是NB不能及的,这就牵涉到联发科与高通(Qualcomm),甚至英特尔(Intel)之间的布局差异。老板懂了、高端主管认同,内部由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变成重要的手段。企划部门的角色不是告诉大家股票是否值得买,而是协助企业将关键信息与企业战略传递给利益关系人,包括股东、员工,甚至整个社会。2023年底时,全球半导体业市值仅次于NVIDIA的不是台积电,而是博通(Broadcom)。博通在AI时代,除了在网通服务芯片上着力之外,购并VM Ware、赛门铁克(Symantec),让这家IC设计公司在软硬整合的布局上更受到关注。您可以想像,这家公司软件服务营收已经超过20%的IC设计公司吗?服务业大爆炸,但媒体业独憔悴。近几年亚马逊(Amazon)的Jeff Bezos与Salesforce等科技人投资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时代杂志(Time),他们的经验在在显示,懂科技的人不见得理解媒体如何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趋吉避凶。洛杉矶时报亏损3,000万~4,000万美元,时代杂志大概在2,000万美元左右,这些大媒体的员工,原本期待懂科技的新老板可以改变经营生态,但显然事与愿违。媒体员工自己不改变,却期待媒体因为网络巨擘的加持就能翻身吗?台湾媒体能自外于大环境吗?大家认为股市信息很重要,但新闻内容的定义与价值跟着股价的变动,很可能就会落入「新闻失准」的困境。我选择放弃大家关注的股票新闻,从信息结构、布局思考内容的经营策略,不也是找出一片天吗?业界关心的是如何撷取关键信息,并以「化繁为简」的模式,提纲挈领地掌握关键信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AI应时而生,也正好是为专业信息消费者「去疑解惑」的最佳工具。过去阅读报告或新闻时,我的脑海里会浮现查询信息的关键字,这些关键字仍然有效,但现实是企业、组织里,很少人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去探索足以成为决策的答案。未来的新闻网页更将会有革命性的改变,如何在一个入口网站中,以10个、30个,甚至50个关键字推演重要的产业趋势与决策参考信息。以下这个图表,有多少关键字跟您有关呢?我们相信在网络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只是怎麽问问题而已,电脑终将超越人脑的极限,尽管工具的应用无法完整替代专业的顾问,但必然会使得专业分析工作更为精确。所以,问对问题更重要!
2024/2/19
新兴国家的机会
意图侵蚀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内,是世界级的大国,甚至可以说,「如果台湾属于国内」,那麽世界局势就要改写了。要制衡国内,除了台日韩第一岛链连结成「科技岛链」之外,印度在人口结构、国内市场、软件人才、国家战略上,必然是美国积极争取的战略夥伴。2035年时,印度39岁以下的人口将比国内多出3.8亿人,现在的印度有108家独角兽公司,包括塔塔(TATA)、信实(Reliance)、TVS等本土公司,都有建立本土品牌的实力,在元宇宙等相关领域,年轻人口带来的商机将是成功关键。印度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第二大手机与第一大双轮车市场,空气污染严重的印度,对于转向电动车有高度的期待。在美国政策鼓励下,苹果(Apple)、美光(Micron)等都积极布局印度,而台湾的富士康、和硕、台达电也深度耕耘印度的供应链,印度就算无法取代国内,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正在扶摇直上。Outside-in vs. Inside-out除了中印之外,很多自然资源丰厚的新兴国家,将会以不同的策略参与角逐,我们也不能轻忽这些从会外赛打进赛局的参赛国。越南、墨西哥拥有地利之便,在美中关系改变的当下,成为第一批的受益者。从自动化生产必备的SMT设备进口金额可知,墨西哥、越南将是未来5~10年半导体需求成长最快的国家。人口不多、国内市场有限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采取的半导体产业战略是积极吸引外资。现在新加坡已经有超过10个晶圆厂,新加坡以有限的人口、自然资源精打细算,用租税与政府的行政效率吸引很多大厂进驻,在「China + 1」与「Taiwan + 1」的口号中,对照性强烈的新加坡也是各国厂商,甚至是台商重点布局的国家。我常说,台湾迫于政治环境、人口资源,厂商被迫「Inside-out」,但几乎没有实体竞争优势的新加坡,却以无形的行政效率取得「Outside-in」的成果。台湾与新加坡成为明显的对比,也显示出只要有正确的战略与行政效率,产业发展并非缘木求鱼。以封测厂在第一波竞逐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马来西亚,也成功吸引了英飞凌等公司进驻,也是东协国家中,最有可能在半导体八强赛局中脱颖而出的新兴国家。在ESG诉求的大局下,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然资源大国,在地缘政治、绿能、材料、人才等领域都有插旗的空间。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有语言的优势,也把教育事业当成产业在经营,如果与台湾合作「半导体人才培训中心」,就可以取得在人才短缺的当下,占有更好的竞争地位。将东协南亚国家的科技人才吸引到澳大利亚、加拿大,也可以与台湾顶尖的科技大学扩大交换学生、教授的规模,而「求才若渴」的台湾晶圆制造厂、IC设计公司,谁会错过这样的契机呢?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引领的科技赛局,日韩与两岸都因为开放的自由贸易环境而受益。但当世界的格局从全球化走入「去全球化」或区域分工的新局时,所有的企业都得面对新的考验。不甘寂寞的欧洲正在跟亚洲的大厂招手,而东方的新兴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否也会参与赛局,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4/1/11
台湾是「天选之岛」
1971年,英特尔(Intel)推出型号为4004的微处理器,我认为那是微电脑时代的开端,而台湾在不久之后推动的RCA计划,培养了台湾第一代的产业菁英,我常说,那个时代的英雄是成群结队而来。他们成为台积电、联电、华邦、旺宏、联发科、台湾光罩这些知名半导体业的创始人,也在IC设计、封测、光罩等不同的领域共建一个绵密、有效率的产业生态系。1980年代,以宏碁、神通为首的个人电脑产业开始开枝散叶,演化自计算器的仁宝、广达、英业达也不多让,而1992年康柏降价,原本认为将会受到重击的台湾IBM兼容电脑业,却成了全球最重要的供应来源。1995~2000年的大搬迁潮,台系NB厂从东莞、深圳往长三角、成都与重庆移动的过程,也是产业变革的经典。台湾产业没有被弱化,反倒借力使力,达到今天将近1万亿美元的规模。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有台湾人的努力,也有很多先天的优势与许多侥幸。1970年代,台湾退出联合国,与美日断交,婴儿潮时代大量涌进社会,在那个没有工研院、科学园区的时代,蔡明介、宋恭源等台湾第一代的创业家都在高雄加工出口区工作。伴随婴儿潮而来的还有石油危机、通货膨胀,但半导体产业的萌芽,无疑是给台湾带来一丝希望。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半导体、ICT供应链与庞大的运筹体系(空运),共同建构了一个保护台湾的天然屏障。从PC、手机、物联网到电动车,都带给半导体源源不断的商机,但下一个阶段台湾还可以如此幸运吗?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至2019年川普发动美中贸易大战之前,这10年可以说是国内的「黄金十年」。智能手机的大潮,带动了智能应用与移动商机,国内的独角兽企业,最多时占有全球的4分之1,是少数能与美系独角兽抗衡的重量级大国。相较于国内意气风发,台系厂商却在美中压力下不知如何是好?2019年2月,川普政府在白宫网页贴出美国要掌握「5G、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先进制造」的竞争优势。2021年拜登接任之后,在白宫再度宣示,美国要有意义地掌握半导体、车用电池、药品、稀土的供应链。美国的宣示是向国内下战帖,但从台湾的角度观察,既有危机,也有商机。「商机」在于全世界的供应链一分为二,崛起的红色供应链被关在国内,台湾成为最重要的选项;「危机」则是在于全球化的美好时代飘然远去,去全球化的过程,将叠加经营成本,及台湾面对国际局势的因应能力。下一个时代的英雄,也会成群结队而来,还是美好的仗打过了,我们顺其自然,甚至吃老本、过好日子呢?
2024/1/10
贸易战中,美国的角色
「全球化时代」应该从1960年代算起,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以雁行理论亦步亦趋地发展工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经济奇蹟,而1990年苏联解体之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之前,则可以说是「全球化」最美好的时代。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的大手笔震惊了全世界。2009年时,国内GDP超越日本,本土市场开始养出超重量级的独角兽,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成为全球吹捧的对象,也开始以「高铁」为核心发展基础建设,到2023年为止,超过4万公里的高铁成为近代史的奇蹟。国内人志得意满,开始高唱「太平洋大到可以容纳中美两国」,甚至试着把南海、东海、黄海变成国内可以控制的内海。原本对国内发展采取乐观其成态度的美国,开始重新思考美中关系。形之,敌必从之世界级的大国,都以霸权心态面对国际关系(或者分工关系),美日之间的广场协议、半导体协议,打破传统的框架,也让台韩有机可乘。现在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我们可以从供应端、需求端看到美中贸易大战中,美国的角色,也可以从日本政治人物的因应方案中,试着参酌、发展出台湾的国家战略。日本前经济大臣甘利明说,日本要从供给端理解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而台湾正好是真正拥有供给端优势的国家,但社会、媒体、政治人物真的理解「供给端」可以带来的优势与效益吗?锐卒勿攻,饵兵勿食网通、服务器、高端芯片、半导体设备,甚至未来的车联网、电动车都将是「木马屠城」的载具、代理,台湾如何理解与选择国家战略?美国商务部坚持NVIDIA芯片必须受到限制,NVIDIA设计专为国内市场需求的芯片真的可行吗?还是仅仅是向资本市场、美国政府交代的工作呢?对台湾而言,从一开始的代工,进化到供应链,以及未来整套的价值链,演化的过程丰富多元,也充满着风险,如何激励优秀的人才继续奉献。我们明白「风行草偃」的道理,如果在上位者言不及义,如何期待社会上行下效呢?如果社会、媒体不讨论这些事情,政治领袖仍然会一如既往的拜庙,空谈土地纠纷、ECFA的是与非!
2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