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hotspot
ADI
被打败时,要有坐上谈判桌的气度与勇气
看到新增的独角兽公司从2021年的539家,暴跌到2023年的71家,背后必然有很多新创事业因为后继无力而跌下神坛。成为独角兽是许多新创事业家的希望,但「大势」很重要,我刚创业的那几年,大家谈起创业,成功好像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跟我同时期创业的新创企业,还留在舞台上的并不多。这两天看到同年创业的网家(PChome)似乎遭遇极大的挫折,我不是电商专家不敢妄言,媒体说亏损半个资本额的网家该找可以创造综效的企业接手。但有个创投业的前辈告诉我:「没有成功事业模式的公司不值钱」。很残酷,但可能是事实。2020与2021年资金宽松,可能是出手最好的时候,但当年出手或者上市的公司现在正在受到检验,缴不出成绩单的经营者被扫地出门也不意外。所以,勿悲勿喜,把财富当成帐面数字,回归基本面才是正途。那麽当时没出手的,现在如何是好?找个好人家「嫁了」,可能是好选择。但好人家如何定义呢?当然是有综效的公司,日本首富柳井正说:「常识是经营者最大的风险」,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有常识的经营者懂得触类旁通,而不是食古不化。创意、创新、创业,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创意是光有点子,创新得有执行力,但创业是建构一个可长可久的事业平台,怎可相提并论。很多年轻的新创业者自认天纵英明,在对手面前摆出一夫当关的架势。但我很明白,当个人英雄并不难,能善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带来新价值,那也只是个不错的经理人而已,要能建立事业平台,甚至像是施振荣、张忠谋一样,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那才真正是英雄,我们还差得远。之前,有位创业家在几乎烧光资金时,问我有没兴趣入股,说我们联手可以共创天下!喔,我们已经有将近250人了,公司IT、财务、法务、人事等后勤部门配备完整,光把部队找齐就是个大工程,您拿什麽跟我「共创天下」呢?知己知彼很重要,很多人找我们合作只说你们很专业,但追问「哪里专业」,得到的答案经常是让人哑然失笑。前几年,富士通半导体的12寸厂以约新台币160亿元卖给联电,华邦旗下的新唐也以现金2.5亿美元购并Panasonic旗下半导体子公司,两家台湾公司都以好价钱买下日系半导体公司。日本人傻吗?骄傲的日本人愿弯腰跟台湾人谈判,关键在于台湾厂商能以技术或管理能力创造出综效。一个好的创业家,该低头时别逞强。我是创业家,前13年不曾分红,创业家的苦,我知道!
2024/3/18
天不下雨,娘要嫁人
由于老天不赏脸,从2023年初开始,巴拿马运河就出现乾旱现象,估计到2024年9月前仍难以舒缓,因此减少大约3分之1的运量,不少轮船改走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屋漏偏逢连夜雨,2023年底开始,苏伊士运河因为红海危机,海运运能暴跌50%以上,绕行好望角的船只要增加1~3周的时间,让空柜飘荡在海上。我们很难预期,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同时中断的危机,此时运价自然有相应的调整。海运运输的准点率下降,可以理解缺柜现象至少要半年后才会纾解,转空运的机率跟着提高,拥有较高货运机队的公司也可能因此获利。从制造业的PMI指数观察,全球的PMI在2024年初达到50,但从电子业的角度观察,虽然大家吹捧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商机,但手机、NB仍是产业主力。我们不认为2024年上半是缓和复苏,也许下半年才是观察复苏与否的关键。其次,需求结构也在改变,到底谁在买手机、NB?如果国内经济与市场没有复苏,能期待手机、NB产业欣欣向荣吗?2023年,台湾对东协的贸易总额首度超过对国内的金额,这个背景也可以从台湾对外投资金额,找到相应的变化。2014年时,台湾对国内投资总额是103亿美元,到2023年剩下30亿美元。而对东协的投资则从11亿美元,暴增到5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台商在国内的基地直接转往东协、南亚投资的金额。运筹业者开始必须针对全球的供应链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对台商而言,未来全球将有包括欧洲、北美、东协、南亚四大供应中心。欧洲将以车用电子为主,印度车用电子与NB、手机品牌大厂的需求都是商机,而东协国家中,除了越南近水楼台接收国内制造外移第一波商机之外,马来西亚近年来深受欧洲半导体厂投资之惠,被关注的热度大幅提高。DIGITIMES Asia是以报导亚洲ICT供应链为主的英文网站,从到访的国际访客结构,也可以知道兴衰起伏。美国加州一直都是第一大族群,日韩排名第二、三,但2024年初,来自马来西亚的访客骤增到第二名,这个新融入亚洲供应链的族群,也非常值得大家关切。 
2024/3/15
总体经济的关键变量
针对决策的信息需求,市场上总是可以蒐集到很多关键的信息,但关键是信息杂沓,尤其是总体经济的信息更是人言人殊,问对问题,远比答案本身重要。一般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与2023年相近,IMF认为,国内会有更多刺激经济的措施,而美国选举年的经济持续荣景,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回软的速度。对航空公司而言,油料成本当然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但油价经常受到国际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影响,设定正确的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专业的公司而言,要查找的答案,哪些该付费,哪些可以免费撷取,总是与一般社会大众的需求不同,B2C与B2B的信息需求,当然大不相同。例如,依据业务比例结构,调整适当的外币持有比例。对台湾的航运业者而言,美元最为关键,其次是人民币、日币,在支付机款的需求,以及外币避险的需求都是专业知识。对于航空公司而言,油价可能影响经营成本3成以上,除了油价变动之外,如何操作油料避险,也要付出适当的保险代价。至于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当然与航空公司的选择,信息供应商的品质、价格有关。掌握OPEC、EIA与美国页岩油的增减产信息、库存天数与价格,都是航运业者关键的信息。油价跟着国际情势起伏回顾过去半年多来,2023年第3季开始,美元走弱、国内采取经济振兴措施,沙国、俄罗斯自愿减产,导致油料价格上扬,但10月初美国公布企业数据,显示需求疲软,加上俄罗斯解除柴油出口禁令,油价随之下滑。10月初,哈玛斯突袭以色列,导致油价暴涨;11月初美国公布CPI仅仅上扬0.1%,加上国内经济疲软,油价下滑到低点。12月中旬,红海生波,油价反弹。2024年初,全球忧心国内经济,油价再跌,但以色列空袭巴勒斯坦,油价应声上扬。以上这些就是影响油价的关键因素。整体而言,地缘政治影响甚为深远,短期波动难免,海空联运的需求增加,对航空货运业者有利。但展望2024年,两岸关系影响客货运需求,在政治关系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不能有太高的期待。从全球观点来看,客货运的需求都会回到疫情前的水准。以桃园机场为例,客运总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7成以上,估计2024年会有8成以上的成绩。但航运业供给面的变量却很多,营运成本偏高,因此长约客户将会增加。航空业本身的飞机、发动机供给不足,商业客户与乘客不要期待运费与价格会有太大的调降空间。电子业占台湾出口4成以上,特别是半导体出口不会走海运,以空运为主的半导体业出口状况与航空货运业者息息相关。我们认为传统主力的NB、手机生产线不在国内,但却仰赖台湾生产、出口的半导体,短期内不会有大幅上扬。倒是出口地点将会逐步调整,如果真如和硕董事长童子贤所说的,将来的NB、手机生产,会有3分之2以上离开国内,中长期航线的布局,可能比因应短期的需求变化更重要。
2024/3/14
航空业也有供应链的缺口
基本上,无论是客运、货运,航运业都已经慢慢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准,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对全球供应链与运筹体系的影响。疫情期间,欧美消费者基于成本的考量,大量在国内的电商平台购物。包括Shein、Ali、Tiktok、Temu在内,被称为「出海四小龙」的国内电商平台,现在几乎已经有了全球电商巨擘亚马逊(Amazon)约80%的实力了。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国内电商巨擘支付高额的空运费用,根据日经(Nikkei)报导,2023年下半陆港出发的航线运价,有40~50%是电商货,一般认为2024年的电商货运仍将是推动航空货运的关键要素。由于各种配件短缺的因素,最上游的飞机制造公司,主要是波音(Boeing)与空中巴士(Air Bus)两大公司的生产线,在疫情过后尚未恢复正常,新机交机可能延误半年以上。再加上为了迎合消费客群与影音设备的进化,机舱改造也是航空公司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机舱改造动辄一、两年,航空公司也得殚精竭虑避开运能的缺口,在适当的时机才进行「岁修」,基本状况与晶圆代工厂的运作理念颇有相近之处。晶圆代工厂可能有8寸、12寸厂,也有90纳米到10纳米、7纳米、5纳米、3纳米等不同的制程,如何将客户的订单安置在正确的时段,做出最佳化的选择,就是晶圆厂获利的关键。对航空公司而言,研判不同区域的客货需求,引进不同的机队,做出最佳化的配置,也是航空公司赚钱的关键。现在我们谈G2大格局下的区域化生产,看似越南、印度,甚至墨西哥最被看好,但航空公司也会怀疑,实际上出货到越南、印度、墨西哥的货源不如预期的丰沛。其实这与2023年的低迷、2024年何时复苏有关。2023年台湾上市柜电子公司的营收衰退12.6%,连台积电都难以幸免。其次,疫情之前,没有人料到美中之间会出现这麽大的龃龉,美国经济远比国内更有动能,加上美元的强势地位,疫情之前布局北美与强化亚太的航空公司经营绩效就大不同,这也是「战略价值超越战术」的结果。对于专业经理人而言,没有人能做到万无一失,但以产业知识做出适当的判断,则是职责所在,现阶段预判墨西哥与印度的比重,安排适当的航线、客货运配置,则是专业经理人的职责。
2024/3/13
日本首富柳井正:常识是经营者最大的风险
在媒体上瞄到日本首富柳井正这句话:「常识是经营者最大的风险」,印象深刻。常识好的人,可以连结各种常识,汇整成足以形成决策的知识,我是个知识服务业者,深知其中的奥妙与价值。有人告诉我,现在一张美西、台北来回商务舱机票要9,000美元。您听到会有什麽反应呢?2019年以来,这个世界深受疫情与地缘政治的影响,挹注过多资金带来的通膨至今未解。而背后的区域化生产、老龄化、少子化、贫富落差、时代落差,加上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黑科技,导致供应链震荡,这些问题正在深刻影响我们。成本激增是必然,但消费者或者从市场端回看,又可以看到哪些发展的契机,或者深不见底的陷阱呢?忝为华航独立董事,每次董事会我都认真听简报,试着熟悉国际事务,并在适当时候提一些建议。华航刚刚结算2023年的营运绩效,将近新台币70亿元的税后净利是有史以来第三高。做为一个国际航空业者,对于国际事务有很高的敏感性,而华航也是台湾少数兼具资本密集的大型服务业,1,616亿元的营收中,用在员工、服务社会的价值,对于GDP的贡献值,也远高于一般的量产制造业。我试着从企划主管的报告中,找出无涉公司经营的信息,当成「常识」来跟社会分享的知识,做为华航贡献的一部分。您知道,过去从纽约飞台北要15小时10分钟,现在要多1小时吗?而从台北到伦敦的飞机,更要从14小时10分钟,增加到16小时20分钟。我们可以想像,这是乌俄战争带来的影响。乌俄战争之外,如果以巴战争战事扩大,现在飞越伊朗、伊拉克的航线将被迫调整,经过塔吉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的代价呢?我们空拍航线,知道从印度、中东、北非前往欧洲的航线充满了变量,也知道印度将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制造中心。但印度只开放两个航点给台湾的华航与长荣,两家航空公司分别在德里、孟买落脚,除了这两个城市之外,清奈、邦家罗尔不行吗?不见得是不行,只是台印双方对这件事的认知,并未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一旦我们知道供应链重组,从台北先到槟城,再延伸到清奈的航线,很可能就是台印双方合作最佳的典范。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西方品牌大厂希望台商到印度建立生产基地,而清奈的工业基础也是首选的地点之一。由于印度位于欧亚航线的中段,抵达印度的时间都是半夜,让旅客非常困扰。如果搭上华航八点钟前往槟城的飞机,大约下午一点以前可以抵达槟城,下午四、五点就可以抵达清奈,这将是美国、台日韩旅客前往印度最佳的路线。如果这个点子落实,将会是台印双方,甚至包括槟城在内,以及诸多航空公司双赢的结果。这件事要印度、马来西亚、台湾政府同意,一般人,总是双手一摊,觉得要打通那麽多的环节,太难了。如果关键在印度,那麽想想总统为何交代黄崇仁帮忙印度建晶圆厂,如果简单的话,就不会有人开口请总统帮忙了!人间事,都是难事,也可以都不难!
2024/3/12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12:创业家的天堂路
在COVID-19疫情最严重的几年,各国政府挹注的资金高达17万亿美元,在家工作的热潮,让全球NB市场在2021年暴增至2.47亿台,生产NB的台商赚得盆满钵满,在宽松资金与数据流量大增的激励下,2021年全球新增的独角兽公司多达539家。2022年全球新增独角兽企业虽然减少到263家,但仍比疫情初起的2019与2020年多出许多。许多上了台面的新创企业家志得意满,但2021年上市的新创企业,现在都受到严苛的检视,富豪(Fortune)杂志以「敞开肚皮」(Belly-up)形容一度笑开怀的新创企业。激情过后,现在靠资产投资或稳定收入的公司更被肯定,那麽是否也意味着虚拟与实体之间的角色互换,也将给硬件制造业与相关行业将带来新的契机?由于2021年募得钜额资金的新创公司,很少证明他们确实值得那个价钱,从2022年的第1季开始,资本市场挹注于新创企业的资金趋近于乾涸,多数人从公司宣布停止营运或裁员时才会知道情势出现逆转。事实上,从2022年第1季开始情势就十分明显,只是多数新创公司保有18~24个月的营运资金,在资金乾涸之前还看不出端倪,但从2024年开始,这些现象将更为明显,新创公司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气够不够长都将是我们观察新创企业的焦点。根据CB Insights数据,2021与2022年新创公司募集的资金仍超过4,000亿美元,但2023年仅剩下2,484亿美元,跌幅高达4成以上,而被认证为独角兽的企业家数,也从2021年的539家,暴跌到2023年的71家。基于避免被控独占的考量,企业购并的案例也在这一段时间大幅减少。我们几乎可以认定,未来几年将是新创公司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刻。黄仁勳说:「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就不会选择创业这条路」。如同特种部队的结训典礼,每个学员都要遍体鳞伤地爬过铺满碎石的天堂路一般,没有经过几次刻骨铭心的淬炼,如何像是浴火凤凰一样成就涅盘的境界呢?一个富可敌国的创业家,他经历过哪些事,会让他后悔走上创业之路呢?在阅读富杂志这篇关于创新创业的文章时,有段话引起我的注意。作者说,一般而言人口中仅有2%有「双相情绪障碍症」(Bipolar Disorder),但创业家中有这样倾向的人多达11%,他们很容易有情绪焦虑。我很明白,他们都不是圣人,如果我也算是创业家的话,我更明白今天的成绩有很多是个人的幸运,也有很多是时代给的机会。
2024/3/8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11:新创事业的危与机
2013年时,一位创投家开始以「Unicorn」来形容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创公司,之后很多创业家都想贴上「独角兽」的标签,向世人展示非凡的创业成就。CB Insights开始统计独角兽企业的2015年,有80家公司顶着独角兽的光芒面对世人。科技含量很高的台湾,不甘示弱地试着培养自己的独角兽,希望台湾的新创公司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之后,我们看到不断上扬的独角兽家数,甚至到2022年时,全球的独角兽企业已经多达1,200家。在统计的前几年,也就是2020年之前,国内经济蓬勃发展,美中之间没有剑拔弩张的氛围时,通常美国独角兽的占比大约50%,国内是25%,其余独角兽生产国主要包括英国、韩国、德国、以色列这些国家。其中,看不到台湾,也见不到日本的公司。最近几年,美中关系丕变,国内的独角兽前往美国上市之路更显坎坷,国内独角兽的比重降至15%以下,取而代之的是已经超过百家的印度独角兽公司。「国内跌倒,印度吃饱」,全球经济的大结构不是东昇西降,而是资源重组。财富重新分配的迹象显示出时代差异,大吃小,更大的贫富差距与国家发展落差。走过了资金宽松的时代,新创公司将面对创投资金源头紧缩的压力。我们看到全球的创投资金在2021~2022年时,都超过1,600亿美元,2023年时跌到669亿美元。我们可以称呼2013~2022年间的10年是「独角兽的黄金时代」,但现在以500万美元营收,号称可以有10亿美元市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其次,我们看到网络巨擘强夺豪取、相互厮杀。自从2018年苹果(Apple)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之后,已经陆续有七家科技公司名列「市值上万亿」的门槛。知名的科技大厂除了Tesla市值暴跌2成以外,其余的公司都扶摇直上。我们看到富可敌国的科技大亨,光是一家市值超过2亿美元的NVIDIA,市值就超过俄罗斯、韩国这两个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国家。苹果轻描淡写地放弃Apple Car计划,大家知道这是九牛一毛而已。Open AI的创始人Sam Altman甚至希望募集7万亿美元,重整全球半导体的生产体系。在新创企业家用无穷尽的想像力家探索未来世界时,我们得思考一下,如果是东亚的新兴国家,或者是这些国家里的供应商、新创企业家,如何帮自己在浮动的世界里找到定锚基础,并决定未来几年的行止。在我脑海里,有几个想自问自答的问题。做为ICT产业里的供应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定义我们与上游客户之间的相对关系;如何从「云」与「端」不同的视野,思考自己的企业定位?在面对地缘政治、区域分工、分散型生产体系的架构下,如何整备在地「应用驱动」的商机?哪些国家企业是敌、是友,或者根本放弃敌我意识?竞合之间,以和为贵,我看到了世界的改变,也看到亚洲供应商面对世界变局时,必须改弦更张的大趋势。
2024/3/7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10:新兴国家可能等不到下一班火车
从1983年韩国宣示参与角逐半导体业的商机开始,我不仅仅是亚洲供应链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40年来,我几乎走遍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也应邀在很多公司、大学、政府的讲堂里,分享我所知道的科技产业,特别是亚洲观点的ICT产业供应链。半导体是从1980年代开始才慢慢受到瞩目。1976年,台湾从美国带回来的是7微米的技术,而今天谈的7纳米技术,两者蚀刻线幅的距离差距1,000倍,而从芯片密度而言,如今的落差跟当年比起来是100万倍的差异。现在我们不可能用手工画线图,只有透过电脑自动设计芯片,不仅提升良率、加速发展,也让这个世界出现了几何级数的发展落差。各国政府与社会对于产业的认知,也不像是台日韩是日积月累而来,速成新科技或许还有机会,但要建立一个横向连结、相互支持,甚至竞合并存的产业生态系,今天几乎已经是个高难度的议题,甚至是缘木求鱼的话题而已。半导体是个承接很多投资资金、人才的重点产业,加上个人电脑产业的崛起,以及风起云涌的网际网络推波助澜,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台湾又躬逢其盛,从个人电脑到半导体产业,一波接一波的成长。台湾抓紧每一次的机会,也每一次都扮演关键角色,但这样的机会不会出现在新兴国家正常的发展路径上。从传统的观念探索国力时,我们会从土地、人口等传统的要素衡量国力,但现在网际网络时代,软硬整合的数码国力成为新的指标。台湾备受重视,但也必须未雨绸缪,思考「生态国力」或「前瞻国力」的价值。生态国力可以涵盖现在大家探讨的ESG,以及过去相对不常被产业界提起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危与机」总是共存的,在经过70年的和平演进之后,全球政治环境再度回到G2竞合的格局,而东亚四强人口老化,加上分散型的生产体系已经箭在弦上,拉弓没有回头箭,国内可以自诩是世界工厂的时代也已经飘然远去。国内威胁论已经不仅仅是学者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议题,现在甚至成为沙盘推演的重要课题。对国内而言,或许可以从核心的价值去思考人类的大未来是建立一个高同质性、一呼百诺的社会,还是多元演化、和平共存的世界呢?我们这一代被称为天选时代,又应该承担什麽样的责任,提出什麽样的政策建议呢?台韩都不是个大型的经济体,但却可能是许多新兴国家可以学习的典范,开放型的经济战略在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中,可能是人力、土地资源已经捉襟见肘的日韩台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深信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都等不到类似东亚四强曾经搭过的列车,如何与东亚四强共构、协力,避免重复投资的产业发展模式,也许才是大家应该深度探讨的议题。
2024/3/6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9:台湾是影舞者、军火库?
现在,无论是探索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或先进制造这些可能改变竞争优势的黑科技,每一种科技的背后都是台湾具有独到优势的半导体与ICT供应链,台湾无可选择的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台湾的优势来自事业模式、管理机制、技术研发与产业整合,但背后最关键的是台湾集中全力,与客户共享、共创的产业结构。针对川普、拜登的政策宣示,我们要进一步理解台湾的角色,以及台湾很难取巧的现实。无论是坚持在民主阵营中,或者从商业客户的考量,没有能够定义规格的品牌,或者定义前沿技术的网络巨擘,以代工为主的台湾没有太多的话语权,那麽台湾又如何积累新的优势,继续在科技大国对决的时刻持续被需要呢?2009年全球GDP是60.9万亿美元,到2023年时,全球GDP的总量是104.5万亿美元。也就是从国内进入黄金时代的2009年算起,过去15年全球GDP的总量大约成长70%。您的企业或台湾的产业在附加价值率、营收上,是否也有70%以上的成长呢?其次,2018年时,苹果(Apple)的市值首度超过1万亿美元,但到2024年的2月底为止,全球已经有8家公司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微软(Microsoft)、苹果甚至超过3万亿美元,NVIDIA也达到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了!台湾的优势,甚至竞争条件不在于定义AI芯片、自驾芯片的规格,甚至低轨道卫星的商机,而是全世界新的黑科技都会想到台湾的供应链,当顶尖大厂不断的创新,又害怕「时间成了最大了风险」,那麽找台湾强化配套,加速上市的时间,都是台湾在市场上无可替代的优势。关键是当财富愈来愈集中时,不难发现这8家富可敌国的公司都是高毛利、领域独占的美国公司。就像服务器、IC设计公司一样,服务器品牌商只来自美中两个大国,而全球前十大的IC设计公司,除了联发科之外,其余都是美系业者。我们可以很笃定的说,台湾的策略不在于创造更多可以与他们平起平坐的公司,台湾要面对的是这种中小型的国家,如何在独占的产业与供应链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台湾小,生存之道就是打破大国、重量级企业的发展惯性,善用本身的优势,逆向思考各种发展的可能。70多年来,台湾得利于世界和平之外,当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改变人类的黑科技出现,而这些黑科技并非昙花一现般的亮相而已,这些科技不断的继续创新,并与后续的科技相互交错、作用,形成今日科技产业的面貌。台湾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能暴虎冯河,深刻融入世界体系的产业特色,也确保台湾在发展路径上没有脱轨,甚至可以抢到关键的门票。
2024/3/5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8:从.com到人工智能的典范转移
无论是1971年微处理器滥觞的时代,还是1985年开始正规发展的个人电脑产业,2000年前后大爆发的网络大潮,才真正以.com的面貌改变了世界。传统媒体走进了黑暗时代,甚至到现在还看不见出口的曙光。这个时代的赢家是思科(Cisco)与诺基亚(Nokia)、爱立信(Ericsson)等电信服务公司。2007年iPhone上市,手机从传统单向传递信息的工具,进化为可以上传下载数据的载具,透过大量数据的传输,网际网络的世界又有了一次大跃进。另一方面,从2000年前后大规模移往国内生产的科技公司,甚至从珠三角、长三角一路延伸到郑州、成都、重庆。此时的国内,国内经济繁荣、国际市场上又被公认为世界工厂,在国内市场与出口竞争力的双循环优势下,成为这个阶段最大的赢家,在这个阶段的赢家就是苹果(Apple)与国内。为了消化、应用庞大的数据,云端服务、机器学习成为显学,包括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微软(Microsoft)、Google、Meta在内的网络巨擘,在云端提供各种2B、2C的服务,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后端,则以数据中心汇整数据与流量,也造就了几家富可敌国的网络巨擘。除了数据中心庞大的需求之外,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多年的冬眠之后迎来新的春天。「云」与「端」强力连动的需求下,台系的生产制造大厂同步建构了强大的生产体系,也成为美中角力下隐形的赢家。从2009~2019年,国内的GDP从5.1万亿美元,骤增到14.28万亿美元,而美国则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努力收拾残局,GDP总量从2009年的14.48万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1.38万亿美元,只增加7.1万亿美元。但在2019年疫情爆发之后的4年中,国内经济出现疲软的现象,而美国在人工智能等黑科技的加持下,出现了强势的反弹力道。自从苹果在2018年成为第一家市值上万亿美元的超级企业之后,已经陆续有8家公司成为市值上万亿美元的公司。除了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苹果、微软之外,NVIDIA也在近期达到2万亿美元的规模。现在美国人知道,如果不能在典范转移的过程中掌握先机,美国也可能成为修昔底德陷阱中的落败者,而定义科技发展论述与方向,便是美国牢不可破,不可能放弃的领先优势。2018年川普主动出击,强势论述国内人抢走了美国的工作机会。2019年2月时,川普政府在白宫的网页上强调「量子技术、5G、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是美国必须牢牢掌握的竞争优势。川普剑指国内,接任的政敌拜登并未修正,甚至更刻意强调半导体、车用电池、稀土与药品的重要性,显见美国朝野已经定义美中关系从对立、对峙,进一步推升到对抗的新时代。
2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