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hotspot
member

从自动化产业到AI产业化

上周四软协举行AI大数据智能应用促进会成立大会,我因担任座谈主持人早早就到了会场。

大会请了自动化之父石滋宜博士做专题演讲,谈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从自动化时代到AI时代,这一跨跨了30多年时间,看着年过80、坐着轮椅的石博士在台上以Alpha Go Zero起头诉说着AI的发展与影响,对这样终身奉献给产业,到老还在念兹在兹国家社会发展,并始终follow最新科技进展的老前辈不禁满怀敬意!

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就已有了248家企业/机构入会(注一),AI大数据智能应用促进会会长、程曦信息整合公司总经理张荣贵博士说明,产业占84%, 研究单位及学校占15%, 政府单位占1%。入会业者中,资服业占50%, 服务业占33%, 制造业、金融业各占7%。而入会企业中,已投入AI研发或应用的有6成,尚未投入但有意愿的是4成,而已投入业者中,视觉处理占18.5%,运算平台占10.5%是最大的两个发展领域。

我想透过促进会的统计,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台湾在AI软件/服务上属于early adopter的产业族群面貌。但供需两方及学研界间如何有机连结发展,就有待促进会扮演一个好的中介平台角色。

成立会上最被与会来宾重复提及的推动目标是「产业AI化」及「AI产业化」,事实上,石博士1982年从加拿大返国奉献的缘由,始自1970年代初期行政院长孙运璿将提高生产力列为科技发展4大要项之一(另3项是尖端科学、节约能源与国防工业),而提高生产力的规划就包括「产业自动化」与「自动化产业」。1980年政府更把产业自动化政策扩大为制造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及营建业自动化等四部分。当时的自动化与今时今日的AI化、智能化不免有些似曾相似之感。

「产业自动化」与「产业AI化」代表市场的需求端,「自动化工业」与「AI产业化」代表市场的供给端,理想上是彼此拉抬发展,而让供给端产业能够透过本地市场崛起,再往海外市场拓展商机。但从历史来看,台湾的自动化产业与软件产业(AI属软件产业)发展均未能有大成功,自动化行业旗舰业者、从工研院衍生的盟立自动化曾经跌跌撞撞多年,而软件产业在PC时代还有趋势与讯连两家世界级代表性业者,之后从移动到云端到Big Data,一波波的科技浪潮卷来,却无台湾业者能乘浪出征世界。而回过头看本地市场,往往还是为外商所主宰。

如今AI大浪袭来,这次我们能打造成功的AI产业吗?

除了少数像沛星(Appier)这样"Born Global"的公司外,多数业者都需要本地市场站稳脚步。关键在于台湾市场能否具有国际市场的先行需求或是独特需求,让基于需求的解决方案能在本地试炼成功后辐射海外市场,例如基于台湾摩托车情境的智能交通方案绝对会比美国以汽车为主的方案更适合东南亚市场。

而在当下,促进产业发展最优先的要项是建立让解决方案率先测试导入的创新场域,这创新场域不应只有亚洲•硅谷或是台北市自驾车实验场域等一两处,而是各行各业乃至中央与地方政府、国营企业、财团法人与学校等机构,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创新场域愿意open出来,一方面让产业或学校团队提案实作,一方面透过创新标案引导产业发展,即便是解个简单小问题都好。除了靠政府政策诱因机制外,更需要企业机构自发性的认知与尝试,创新场域才有可能遍地开花。

所有人都说台湾产业要有未来必须打群架,但问题是所有人往往都只想take不give,石博士1983年可以不用回台湾,可他回来了,一直奉献到现在。我想,每个人多一点点「产业共好」的善念与一点点创新的勇气,我们的产业才有可能变得不一样!

注一:有兴趣加入AI大数据智能应用促进会的朋友,入会申请网址为 https://goo.gl/Jy5R5c

DIGITIMES副总经理。美国壬色列理工学院(RPI)电机硕士暨台湾大学国际企业所博士候选人,曾带领DIGITIMES研究中心,并担任多个政府及企业委托之研究顾问专案主持人,关怀多变局势下的台湾产业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