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为何年轻人只求「混口饭吃、活下去」:解方篇

得宜的人才招募、任用制度是创造社会、企业双赢的重要契机。台湾的大企业,在深受国家、社会之恩后,或许也可以想想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图片来源:Fandango Groovers Movie Blog)

如何改变台湾职场的选、用才制度从量产学历制到客制化,是一个极大的工程。

台湾并非没有客制化人才的职场例子,如新创、外商公司和一些零星的中小企业。只是这种客制化的人才市场太小,不足以造成教育工厂的影响。真正的影响要从大企业开始,而大企业的改变更是难上加难的工程!所以,我选择来到远处的桃花源,梦想设计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制度和执行方法。

如果我是大企业主,我会将公司的人才分为基础量产人才和客制化多元人才两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公司的成长,我会逐步以不裁员的原则,使用智能工具,减少基础量产人才的比例。

另外,我会重新规划多元人才的管理和执行制度,将公司的多元人才需求以专业区分,不以学历、而以专业能力和人格特质为标准、招募独立、创新、及有相关专业热情的人才。此外也招募有整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将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整合起来,产生1+1远大于2的综效。

举例来说,当我想找个有程序设计专业的人才,我不会管他在学校没兴趣的物理化学、电子学成绩有多烂,也不会去找个成绩各科都好、却对程序设计、改善环境没热情的乖乖牌。如此一来,名校和成绩再也不是职场选才的唯一标准,而教育现场才会真正看重专业能力和人格特质,不会一眛地要求齐头平等、分数主义的通才学习。

教育、产业政策是任何国家的国力根基,也是需要长期规划的百年大计。当政策的源头思维不对时,所有的执行成果必然不对。我在远处桃花源的痴人说梦,或许不够成熟,但希望这个说梦能扮演抛砖引玉的功能,供大企业参考。

台湾的大企业,在深受国家、社会之恩后,或许也可以想想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得宜的人才招募、任用制度是创造社会、企业双赢的重要契机,而这个契机的起始点,取决于企业主的思维与胸襟,正如曾国藩在「原才」一文所说的:「风俗之厚薄希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

台大电机系1981年毕业,获加大柏克莱分校电机电脑博士。旅美期间曾任林肯国家实验室与HP资深研究员,离美后曾陆续于特许半导体、华邦与世大集成电路任职,于1998-2005年间于台积电担任研发处长,负责0.18/0.13微米与65纳米先进制程研发,2005年赴美负责台积电美国研发计划及先进技术客户合作专案,2012年转任台积电研发基础工程处及先进技术管理办公室处长迄今。曾获14届国家产业创新奖-研发管理创新奖及行政院92年度「杰出科学与技术人才奖」。热心于台湾年轻人的教育与职场问题,积极投入均一教育平台、为台湾而教等教育公益的推广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