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从「差异性」与「共同性」反思更好的台湾

相较于「尊重差异」与「异中求同」的美国,「齐头作法」与「同中求异」的台式文化是我们想要的吗?(图片来源:Pixabay)

从出生到现在,我的一生有6成时间在台湾、4成时间在美国(大部分在硅谷),来回两地,在不同文化中经历读书、就职、再到孩子的教育,也在不同文化冲击中思考,直到最近几年才慢慢理出一个头绪,原来两个文化针对「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认知和应用有根本的不同。

1. 对人─台湾要求共同性;美国尊重差异性

台湾的教育要求每个孩子从小用同一种标准、塑造一个智育优先、德体群为辅的菁英教育制度。而在智育当中为了满足每个领域的需求,无视每个孩子的差异性、要求每个孩子每一科都同样重要,都要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

同样地到了职场,无论是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或是 PM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 Development),台湾大多数的公司,继续无视每个员工的差异性、要求每个员工、每件事都用同样的方法,也用同一种标准评论人,只重视菁英和因为避免麻烦所进行的齐头式平等。

1980年初到了美国、从念研究所开始,打开了我不同文化的视野,柏克莱和我的指导教授让我看到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我的各国同学也让我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特殊的专长,并且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缔。

进入美国的研发职场后,更看到大多数同事以专业差异、适才适任的能力,即使很小的组织,也能发挥极大的功能。

2. 对事和议题─台湾容易各持己见、在同中求异;美国重视解决问题、在异中求同

这些年,因为政治的开放和竞争的两党政治,几乎所有的议题讨论(包括非政治议题),每个人都学会坚持己见,每个议题讨论都像辩论会的正反两方,永远没有交集和共识。相对于对人要求同一种标准,这些各持己见的思维更显得错乱和讽刺。

相反地,美国历经几百年的民主政治,很早就学会在异中求同。在教育和职场中,因为了解每个人的不同,为了解决问题,更加强学习如何在异中求同。我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念高中、大学时,在极度个人主义的环境中,竟然学会也很会跟不同背景、文化的同学相处合作,令我瞠目结舌!而我在美国职场也相处过一群牛鬼蛇神、自我意识强烈的同事,在分裂的组织下、竟然也能够透过系统和管理彼此合作。

「差异性」与「共同性」是每个国家、文化共同具备的现象。如何正确地、客观地运用在对的地方,是每个人和国家能力的表徵,也是每个人和国家最重要的选择!

台大电机系1981年毕业,获加大柏克莱分校电机电脑博士。旅美期间曾任林肯国家实验室与HP资深研究员,离美后曾陆续于特许半导体、华邦与世大集成电路任职,于1998-2005年间于台积电担任研发处长,负责0.18/0.13微米与65纳米先进制程研发,2005年赴美负责台积电美国研发计划及先进技术客户合作专案,2012年转任台积电研发基础工程处及先进技术管理办公室处长迄今。曾获14届国家产业创新奖-研发管理创新奖及行政院92年度「杰出科学与技术人才奖」。热心于台湾年轻人的教育与职场问题,积极投入均一教育平台、为台湾而教等教育公益的推广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