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台湾企业筹资今不如昔

股市是经济的橱窗,到底是产业的状况反应在资金市场的表现,还是筹资方式的良窳逐渐回馈到产业和公司的表现?(图片来源:Pixabay)

台湾的上市、上柜公司以前自公开市场的资金取得管道就只有在台湾的股票发行,包括上市柜的首次公开发行、以后的增资股票、公司债等。90年代后,开始进军国际资金市场,大约有30、40家的电子、半导体业公司经常性的在国际资金市场募资,与股票形式有关的筹资工具包括美国存托凭证(ADR;American Depository Notes)、全球存托凭证(GDR;Global Depository Notes)、欧洲可转换债券(European Convertible Bonds)等。

这些向国际资金市场募集的资金规模有多大呢?在2000年初有一段时间经常性的维持在每年180亿美金上下。数字大小要比较才有意义,这个数字与大陆政府要一次性的投资于其半导体产业的规模200亿美金大致相当,但这是台湾企业民间自募的、每年的国际资金投入,这还不包括这些企业在台湾资金市场以发行新股、向银行联贷、公司累积资金的投入-所以大陆政府投资半导体产业的金额相对于其经济规模实在不能说是很大。又,相较于2015年台湾的外国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金额24亿美元,这金额是7倍。当台湾现在苦于FDI的低迷,殊不知台湾曾有过的荣景。

接下来出现的筹资管道是私募。私募制度原来的设计用意是救急用的。对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有价债券可能旷日费时,因此政府修正《证券交易法》开放公司对特定对象的私募,以期公司可以快速取得资金挹注营运。私募虽然有一定的程序及规章,但是由于资金募集对像是特定具有专业知识之法人或个人,而且要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资金,私募的程序及规章相对于公开发行相对宽松,遑论更为严谨的ADR、GDR、ECB。

由于私募的快捷和宽松,原来设计中的权宜之计现在变成上市、柜公司经常性筹资管道重要的一部份。公司用私募的筹资管道有几个主要缺陷:一是私募的资金不来自于公开市场,没有公开市场的自由竞争。私募股票的订价是否合宜、顾及原股东利益,存乎一心。再者是私募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严谨程度远不及其它公开发行管道,用私募筹资的公司没有像用公开发行筹资公司必须接受经常性的财务、法务健康检查。最后,私募的资金与公开市场的资金并没有直接的联结,这让台湾的公开资金市场减少动能,也弱化台湾与国际资金市场的连结。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已经钝化了好一阵子了。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橱窗,但是到底是产业的状况反应在资金市场的表现,还是筹资方式的良窳逐渐回馈到产业和公司的表现?这个问题值得想一想。

现为DIGITIMES顾问,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谘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 获选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