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TERADYNE
ADI

Not PDCA, But PDCA

PDCA和所有流程一般,是一种平衡的流程,当「勤能补拙」扭曲了流程的平衡,必然会产生不好、不自然的后果。(图片来源:Pixabay)

看到我的同学王文汉最近在电子时报「同窗、同学」专栏写的”创新:大胆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提到耐心走完「选题三步曲」来引导团队,回想起多年前,我结束美国的研发工作,回到亚洲因缘际会地转入半导体工厂,开始大量地使用PDCA(注1) ─ Plan (计划)、Do (执行)、Check (查核)、Act (移动)。之后回到台湾转回原本的研发工作,PDCA仍然是所有台湾研发人员惯用的词汇,只是这个原本立意良善的管理工具,加上了台湾人「勤能补拙」的美德,竟然造成了使用PDCA的普遍偏差和乱象。

简单来说,PDCA是一套「目标管理」流程,透过Plan、Do、Check、Act四个阶段工作,确保每次的目标都能达成;如若不成,就调整进入下一段的PDCA循环。PDCA的精神源于17世纪的科学方法(注2),由品质管理大师戴明(W. Edwards Deming)改善了统计学家Walter A. Shewhart Plan、Do、See的Shewhart Cycle而成,直到1950年引进日本并发扬光大,并成为当今全球企业界普遍运用的一套「目标管理」和「品质管理」流程。

回到台湾后,我马上惊觉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当我在组织内部会议检讨、验收实验成果时,我只能得到表面一翻两瞪眼的结果,因为好奇,当我继续追问为什麽要做这些实验(实验计划)与如何做实验(方法),竟然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主管交代的、或是以前都这样做」。同时,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我看到组织内的工程师,每个人像工蚁似地,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而我的组织像是工蚁雄兵,每天到处乱窜,竟然也能蒙出结果来。

经过一番挣脱,我决定在办公室门口贴了一副大字报,也就是这个文章的题目:「Not PDCA, But PDCA」。主要的意思是藉着放大D的字体,强调目前太多Do的问题。我仔细地检讨工作细节,发觉组织的工程师花了超过90%的时间在「做」实验,而没有时间「计划」实验以及「分析」实验成果,以至于每个实验只能触到皮毛、浅尝即止。

接下来,我开始一连串的整顿计划,将组织工程师的工作列出重要等级,把不重要的一半工作去除,省下来的时间花在计划实验以及分析实验成果,不久之后,果然产生双倍以上的成果,正所谓「事半功倍」。

PDCA和所有流程一般,是一种平衡的流程,当「勤能补拙」扭曲了流程的平衡,必然会产生不好、不自然的后果。希望我自身些许的经验,可以供台湾各行各业作参考,将几十年PDCA的精华真正融会贯通,成为改善企业「目标管理」和「品质管理」流程的最佳工具!

注1:PDCA本身是门大学问,想很快了解PDCA的演进,可参考Moen, Ronald D.; Norman, Clifford L., "Circling back: Clearing up myths about the Deming cycle and seeing how it keeps evolving". Quality Progress. 43 (11): 21–28. http://www.apiweb.org/circling-back.pdf

注2:Francis Bacon (Novum Organum, 1620):

"hypothesis"–"experiment"–"evaluation",可解读为"plan"-"do"-"check"

台大电机系1981年毕业,获加大柏克莱分校电机电脑博士。旅美期间曾任林肯国家实验室与HP资深研究员,离美后曾陆续于特许半导体、华邦与世大集成电路任职,于1998-2005年间于台积电担任研发处长,负责0.18/0.13微米与65纳米先进制程研发,2005年赴美负责台积电美国研发计划及先进技术客户合作专案,2012年转任台积电研发基础工程处及先进技术管理办公室处长迄今。曾获14届国家产业创新奖-研发管理创新奖及行政院92年度「杰出科学与技术人才奖」。热心于台湾年轻人的教育与职场问题,积极投入均一教育平台、为台湾而教等教育公益的推广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