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写在全国科技会议之前的3项建言

紧盯科研专案的进度,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法新社

四年一次的全国科技会议将于12月21~23日举行,本次会议主旨在于人才价值与永续发展,而相关议程包括了人才与价值创造、科研与前瞻、经济与创新、安心社会与智能生活。而4年前的第十次会议主轴为打造智能低碳、健康永续社会,而更早的一次则为强化学研产的有效链结。

我们国家的科技预算约占全国GDP的3%,政府在2021年度所编列的科技预算是1,186亿元,而来自民间事业单位的研发支出约为政府的4倍。以全球的标准而言,我们国家的科技预算占比并不算低,然而大部分却用于技术开发,使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是偏低的,远低于跟我们同级的国家如以色列及荷兰。

虽然政府的科技预算仅占全国科研支出的20%,但却是主导国家未来科技方向及发展的重要依据,具有领先指标的意义。个人长期观察国家的科技发展,并曾2度躬逢其盛参与了全国科技会议,深知主办单位在事前的规划,筹办预备会议,整合各方面的意见,到正式的大会,可谓是劳心劳力。政府的科技政策及计划执行,个人有以下3项的建议:

第一, 现行政策谈了太多的愿景,而在执行上却有过多的KPI。综观过往的科技会议总结报告,及科技政策白皮书所规划的内容,不难发觉谈论了过多的愿景与华丽的标语。事实上任何的政策应该聚焦于我们的现况,所面对的问题及挑战,以及具体的方向及目标,也就是打算把台湾的科技从现况带领到何处?

另外政策上最困难不是要做甚麽,而是那些项目不要做,尤其在台湾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大头症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因为潮流趋势或是决策单位的偏好,规划了过多的项目,而却忽略了在台湾整体环境下所能接受的胃纳。如果各位不健忘的话,我们的5+2创新产业,之后还有再加2又加1的事情发生。

今天政府的科研计划有一堆KPI,甚至于在学术机构每个月都要缴交报表,但却不完全知道整体的方向在哪里,误以为达成KPI上面的数字,就是我们的目标。若以现今台湾最为成功的集成电路科技专案而言,40多年前先后送了100多位年轻的工程师到美国RCA受训,奠定了我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基础。当时没有所谓的KPI,唯一有的就是孙院长所说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虽然没有KPI,但是计划执行的方向却很清楚。

此外科研人员是最不喜欢被人经常性的审视及检讨进度,这些都会抹煞在研发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惊喜。所以个人的第一个建议是,政府的科技政策及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及聚焦,但是在执行上要避免过多的干预。

第二, 现行大学及法人研究单位的研发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相关规定的箝制,尤其在于人事、会计、审计、采购甚至智财权上的诸多规定,使得整个科技专案上,执行的绩效打了相当的折扣。每一次的科技会议中一定会有人提出这类的建言,但最后总是受限于相关的规定而不了了之,就如同在房间里的大象,明明是存在的,但却视而不见。

就以产学研究案而言,产业与政府共同出钱来资助学界的研发。这原本是一桩美事,有了产业的参与,更能加快研发并落实于产业化的速度。然而依照现行规定,只要是有政府出资的计划,不管金额多寡,都得按照政府的规定来进行。

几年前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协会,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还特别将产学合作案硬拆成两个案子,一个是政府出资,另一个是由产业来出资,共同赞助大学的研究。这样至少产业出资的这一块,可以不受政府相关的规定所限制,但是这样一来也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个人先前曾担任过法人科专研究计划的主持人,深刻觉得若能够将政府在科技专案上的诸多规定,做适当的松绑,则可以多释放出15~20%的研发能量出来。

第三, 政府科技政策的规划,很明显地产业的参与度不足。虽然说产业是最现实的,但却也是政府科技政策规划及执行成效最好的指标。怎麽说?学界及法人研究机构,多少须仰赖政府科技预算的补助,也难免会附和主政者的主观意念。除非政府能够拿出并落实政策上的牛肉,否则是很难吸引产业的参与,这就会影响到将科技产业化的路程。同样地产业界也往往是在问题发生后,才会找上政府希望能帮忙解决。就以最近大家最关注的科技人才培养的议题,很多的企业主都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做不好是政府的问题。

人才是所有议题中最关键也最为挑战的。十九世纪初,欧洲的普鲁士王国被拿破仑的大军所打败,当时的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为了拯救国家,签署了「普通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为国民的义务。他曾说过「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亡国了的。」之后全国的识字率超过9成,并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奠定了在欧洲的霸权地位。相信也没有人会认为产业会因为培养人才而破产的。

政府与产业若不能站在同一条阵在线,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则再多的科技政策与科技会议,也会是徒劳而无功的。

曾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及系主任,后担任工研院电子光电所副所长及所长,2013年起投身产业界,曾担任汉民科技策略长、汉磊科技总经理及汉磊投资控股公司CEO。